不忘初心 砥砺前行 再铸辉煌----纪念中国轻工业改革开放40周年
不忘初心 砥砺前行 再铸辉煌
----纪念中国轻工业改革开放40周年
中国轻工业联合会 中华全国手工业合作总社
轻工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传统优势产业,重要民生产业和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产业,承担着满足消费,稳定出口,扩大就业,服务“三农”的重要任务。轻工产品涵盖人民物质和精神文化生活中吃、穿、住、用、行、教、乐等多个方面的消费需求,包括食品、造纸、家电、家具、皮革、塑料、钟表、自行车、五金、照明电器、洗涤、日用玻璃制品、文教体育用品、工艺美术、少数民族用品、礼仪休闲、轻工机械、衡器、缝制机械等诸多行业,涉及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中的21大类、69中类和213小类,行业之间关联度较小,大致可归纳为:耐用消费品、快速消费品、文化艺术体育休闲用品和轻工机械装备四大类。轻工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地位举足轻重,发挥着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作用。2017年轻工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仅占全国的15%,企业数占全国工业的29.9%,主营业务收入占全国工业的20.8%,利润占全国工业的21.1%,出口占全国出口总额的26.5%。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40年来,轻工人在党的领导下,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深化改革、砥砺奋进、团结拼搏、攻坚克难,使轻工业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创造出了辉煌的业绩,实现了历史性跨越,成就了世界轻工生产大国、出口大国、消费大国地位。2017年比1978年全国轻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增长215.75倍,年均增长14.38%,低于全国工业0.7个百分点;利润总额增长200.29倍,年均增长14.17%,高于全国工业1.33个百分点;产品出口额增长283.88倍,年均增长15.17%,高于全国0.58个百分点。步入高质量发展时期,轻工业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以“让人民生活更美好”为宗旨,以促进消费升级为导向,积极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科技创新等举措正向着建设世界轻工强国的目标奋勇迈进。
总结回顾改革开放40年来轻工业取得的成就、发展的经验和体会,对我们承前启后,继往开来,推动轻工转型升级,实现由轻工大国向强国的转变具有重要意义。
一、40年轻工业发展成就
(一)实现向买方市场转变,为满足消费需求提供有效供给
建国后,我国轻工业得到恢复和较大发展,但由于多种原因影响直到改革开放初期,轻工产品市场供给仍然紧缺,多数消费品实行凭票定量供应,甚至连简单的日用小商品如缝衣针、发夹、鞋钉、洗衣板、纽扣等都出现供应不足。1978年,轻工消费品中三大件代表之一的手表,全国平均每百人拥有量仅为1.95只;肥皂等洗涤用品人均年消费量仅为1.0千克;全国啤酒产量仅为40万吨;牙膏、火柴、电池、灯泡、饭碗等都供应紧张;家具、皮鞋等很难买到,自行车、手表、缝纫机、收音机“三转一响”成为人们生活中的奢侈品;家用洗衣机和房间空调器年产量分别只有366台和223台。
从1978年开始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到上世纪90年代初期,轻工产品的市场供应有了很大的改变,逐步实现了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转变,城镇市场供求趋向平衡,如自行车、洗衣机、冰箱产量1990年比1978年分别增长了3.68、16560倍、165.4倍。城乡居民生活最显著的变化体现在耐用消费品不断升级,由八十年代自行车、缝纫机、手表“老三件”到上世纪九十年代的彩电、冰箱、洗衣机的“新三件”,随后科技含量更高的家电等产品又取代了“新三件”。2016年,我国居民平均每百户耐用消费品拥有量洗衣机、电冰箱、空调分别为89.8台、93.5台、90.9台,而1985年仅为48.29台、6.58台和几乎没有。那些曾经一票难求的“自行车劵”、“洗衣机劵”、“冰箱劵”彻底退出历史舞台,走进了博物馆,成为见证商品匮乏时期的历史文物。
改革开放以来,国内消费品市场经历了快速发展、规模不断扩大的过程。轻工业按照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经过打基础,上规模,抓质量,上水平,调整结构,竞争整合,提升水平等多个发展阶段,原有行业规模不断壮大,新的行业孕育而生,逐步形成了由设计、研发、生产、经营、标准、检测、两化融合、人才培育、物流配套等各方面组成的门类齐全的日用消费品完整产业链体系,并正在逐步向产业链两端延伸,实现由单纯生产向生产服务转化。如今的轻工业已成为我国市场化、国际化程度最高的产业之一,传统行业得到巩固提升、新兴行业得到扶持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已经建立,各行业规模不断壮大,轻工产品的质量、产量也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主要产品产量呈现几十倍、上百倍甚至上千、上万倍的增长。到2017年,糖年产量由1978年的226.67万吨增加到1463.73万吨;纸浆由418.7万吨增加到1620.9万吨;合成洗涤剂由32.4万吨增加到1265.1万吨;表由1744万只增加到1.31亿只;白酒由143.74万吨增加到1198.06万吨;塑料制品由92.3万吨增加到7515.54万吨;家用电冰箱由16576台增加到8670.27万台;房间空调器由223台增加到1.80亿台;家用洗衣机由366台增加到7500.9万台;碳酸饮料由1983年31.98万吨增加到1744.41万吨等等。
(二)科技创新成效显著,为转型升级提供支撑
轻工业科技创新能力增强,行业科技进步显著。随着国家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轻工业不断提高科技创新对行业发展重要性的认识,将科技创新作为轻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支撑,不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了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强对中小企业创新的支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促进研发机构建设,不断提高发展中的科技创新贡献率。
行业自主创新体系逐步完善。1978年轻工业迎来了科学的春天,轻工科研院所、设计院所得到恢复与发展,至1982年已有科研院所413个,设计院35个,科研、设计人员约2万人。如今,研发、设计等与行业联系更加紧密,造纸、皮革、食品、家电、电池、日化、轻工机械、衡器等行业普遍建立了产学研用一大批创新团队,形成了轻工科技创新平台。截至2017年,已创建国家重点实验室14个、国家工程实验室7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3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70个,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58个。轻工重点实验室初具规模,自2016年开始,中国轻工业联合会认定了87家中国轻工业重点实验室,涵盖了轻工大部分重点领域。部分重点实验室参与承担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地方专项等各类项目,取得了一批科研成果,其中2017年中轻联科技奖一等奖项目有13个第一完成单位为重点实验室依托单位,为推动行业技术进步和创新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
行业重大科技创新成果显著。一批国家重大科技支撑计划项目、技术改造攻关项目顺利实施,造纸、塑料、发酵、酿酒、制糖、陶瓷、皮革、日化、缝制机械、轻机、家电、制笔等行业项目列入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其中,制笔行业中性墨水、水性墨水、中油墨水和笔头用不锈钢材料、笔头精密加工设备;基于拉伸流变的塑料高效节能加工成型技术和设备,塑料的超临界二氧化碳微发泡制备技术;日化行业新型绿色表面活性剂油脂乙氧基化物、醇醚糖苷、氧化法AEC技术;制糖行业封闭循环用水技术;制革和毛皮加工水循环利用技术等一批关键共性技术取得突破。一批重大科技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经济、社会效益显著。高性能二次电池新型电极电解质材料及相关技术等18项科研成果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变频空调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等29项科研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828项成果获中国轻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奖。
装备水平不断提升,能够满足国内基本需求,并出口有关国家。1979年,我国轻工业的很多设备还是上世纪三、五十年代的,七十年代的很少,所谓“三五成群,七十无偶”就是对当时对生产设备的概括。此后,轻工业加大技术改造引进的步伐,装备技术水平得到提升。在酿酒、制鞋、五金等劳动密集型行业加快装备升级改造,大力推进机械化、数控化、自动化、智能化设备的应用。造纸、食品加工、塑料加工、皮革和皮革制品加工等行业装备自主化取得技术性突破,国内市场应用率明显提高,一些装备还出口到世界各国。非木纤维置换蒸煮及其废液资源化利用技术取得重大突破,首台(套)10万吨/年非木纤维制浆立式连蒸装备顺利投产;液态食品灌装,食品原料破碎、压榨、萃取、过滤处理,高精尖肉类屠宰加工装备,清洁生产关键技术,全自动高速包装设备,食品高速在线检测设备,食品污染物检测技术,食品追溯技术等关键领域取得突破进展,快速缩短了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基本满足国内食品工业化生产需要。
(三)标准迈上新台阶,为提升品质提供保障
轻工产品不仅在数量上基本满足了消费需求,在品质上也有了大幅跃升,质量提升的背后得益于是标准工作的助推。
标准工作体系进一步完善。全国轻工业现有标准化技术委员会49个,分技术委员会86个,委员超过4000人,覆盖轻工绝大部分行业。轻工业现行标准5728项,其中,国家标准2423项,行业标准3215项,军用标准90项。现有轻工检测机构87家,为市场监管部门、生产企业、第三方机构、消费者提供检测服务。标准化工作管理机制更加完善,机构运转更加有效,标准的预研、规划、起草、审查、报批、宣贯、复审不断加强,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分技术委员会的筹建、管理、换届更加规范。
标准体系建设更加优化。各行业参与编制《轻工业“十三五”技术标准体系建设方案》。遵循标准内在联系,根据轻工业现状,突出重点,狠抓基础,注重统筹,适度集中,将轻工业归为20个大领域,对每一个领域标准现状进行了详细梳理,绘制了新的完整的体系框架,提出了今后标准制修订的工作重点。
积极服务强国战略成效显著。落实《中国制造2025》、《质量提升规划》、《三品专项行动》等国家战略、规划,组织计量规范制修订;提高消费品标准,组织262项国际标准集中转化项目;编制了酿酒、发酵、陶瓷、缝制机械、自行车等重点行业标准;在36个行业2000余项标准中,梳理了轻工军民通用标准目录,编制军品配套产品国家军用标准,为推进军民融合打下坚实的基础。
保障消费安全效果明显。通过编制《家用和类似用途电器安全》、《玩具安全》等系列标准和一批重点行业标准以及《学生用品安全通用要求》、《家用燃气热水器》、《儿童鞋安全技术规范》等300余项强制性国家标准,覆盖了各类轻工消费品,对产品质量安全指标限量、检测方法、评估流程、评估方法做出严格规范,如乳制品生产标准比欧盟的标准还要严格,为保护消费者健康安全提供了坚实保障。
标准国际话语权增强。积极参与标准国际化建设,承担国际标准化组织秘书处6个,担任主席2人、副主席2人、秘书长5人、国际标准化注册专家150人次。主导制定国际标准75项,发布33项(ISO标准29项,IEC标准4 项),参与制定国际标准300余项。这些标准的制定,为我国产品顺利进入国际市场提供了有效支撑。
(四)产业集群发展迅速,为优化产业结构扩展新的空间
改革开放以来,各地根据本地的自然条件、资源特点、市场条件等因素发展自己的优势产业,并逐步发展成为轻工业特色区域和产业集群。自2001年,在浙江省温州市培育出首个“中国鞋都”特色区域和产业集群以来,截至2017年,共培育了276个轻工业特色区域和产业集群。主要集中于家电、皮革、家具、制笔、罐头、礼品、眼镜、文体、文房四宝、羽绒、工艺美术、乐器、日杂、少数民族用品、室内装饰等39个行业,涵盖轻工87%的行业,其中皮革、文房四宝、日用杂品、陶瓷、礼仪用品、家具、制笔、家电等行业集群较多;产业集群主要分布在全国25个省市、自治区和直辖市,其中浙江、广东、山东、安徽、江苏发展较快。在商务部确定的我国三批179个“外贸转型升级专业型示范基地”中,涉及轻工业的共有63个;在工信部发布的八批共386个“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中,涉及轻工业的共有51个。轻工业特色区域和产业集群推动行业集中度的提高,特色区域和产业集群的产值占轻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40%,有的集群产品生产占到全国同类产品总量的50%以上。如眼镜、钟表、制笔、缝制机械等行业产业集群和特色区域产值分别占到行业总产值的90%、86%、73%、55%。眼镜行业的8个集群的工业生产总值、企业数、利税、出口均占全国的90%以上。
轻工产业特色区域和产业集群的发展,成为轻工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成为助推地方经济发展的新动能,成为科技创新和结构调整的先行者,成为推动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的有效途径,成为建设特色小(城)镇的重要载体,成为轻工业以及地方政府在深化开放、发展特色区域经济的创新动力。产业集群还在促进地方社会、经济、文化、旅游的协调发展、优化产业结构、引导区域产业有序转移、促进智能制造和两化深度融合发展、推动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协同创新助推科技进步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示范的推动作用。
(五)推进绿色制造节能环保,为实现行业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以实际行动建设绿水青山。改革开放初期,由于粗放型增长方式,轻工业发展存在一些污染、低效益的问题, “十五”、“十一五”、“十二五”期间轻工业逐渐转变发展方式,高度重视发展与环境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以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和发展循环经济为理念,通过落实国家节能减排政策,编制绿色制造发展规划,构建绿色化新型轻工业制造体系,以节能减排成效显著为目标,积极推广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从生产源头消减污染,走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的道路,取得积极进展。造纸、酒精、味精、柠檬酸、制革、铅蓄电池等行业,全面完成国家下达的淘汰落后指标。制革行业淘汰落后产能4000万标张,吨皮耗水量降低20%以上,化学需氧量减排30%以上,氨氮排放量减少50%以上;造纸行业淘汰落后产能3000万吨;铅蓄电池企业由1800多家减少至300多家;照明电器行业汞使用量削减近50%。造纸、塑料、家电、皮革、电池、照明电器、五金、轻机、缝制机械、陶瓷等20多个行业积极推进轻工清洁生产示范项目,取得初步成效。通过实施绿色照明工程、能耗标识管理和节能产品认证等措施,促使企业生产绿色节能产品,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时,注重发展循环经济,综合利用各种资源。对造纸、皮革、发酵、酿酒、家用电器、塑料制品、电池、照明电器、玻璃、陶瓷等行业主要制造业生产过程、产品销售使用、废物排放及产品回收过程等不同层面,运用循环经济原理对生产过程“减量化”、产品使用后“再利用”和废弃物“资源化”。造纸行业废纸回收率和废纸利用率达到了50%左右,已经超过日本、美国、加拿大和欧洲主要的造纸国家。
(六)开拓国内外市场,为提升行业竞争力发挥促进作用
在改革开放的推动下,轻工产业最早向国际化迈进,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如今我国钟表、自行车、缝纫机、电池、啤酒、家具、塑料加工机械、日用陶瓷、灯具、空调、冰箱、洗衣机、微波炉、鞋、钢琴、农地膜、盐等100多种产品的产量居世界第一。家具、家用电器、日用陶瓷、文教体育用品、自行车、钟表、缝纫机、皮革、电光源与灯具、制笔、乐器、玩具、眼镜、羽绒等行业出口额名列世界前茅。轻工产品在世界贸易量中的比重,小家电占到80%,空调器、微波炉、羽绒服占70%,自行车占65%,日用陶瓷占60%,电冰箱、鞋占50%,洗衣机占45%。轻工产品出口到世界200多个国家和地区,我国很多轻工商品已成为国际制造中心和采购中心,成为重要的国际贸易集散地和供应地。近年来,随着轻工比较优势的变化和产业实力的增强,一般贸易比重持续上升。2017年,轻工出口总额中一般贸易占比上升至64.25%,比全国高9.95个百分点;加工贸易占比下降至21.91%,比全国低11.59个百分点。出口结构逐步改善,出口产品的附加值得到较快提升,出口的国家和地区覆盖面更广,2017年我国轻工商品与“一带一路”国家贸易额为1906.87亿美元,占轻工商品贸易总额的25.01%,呈逐年增长趋势。家电、皮革、家具、自行车、五金制品、电池、羽绒等行业成为中国在全球具有一定国际竞争力的行业。文体、陶瓷、玻璃、工艺美术、乐器、文房四宝等行业产品频繁出现在我国举办的北京奥运会残奥会、上海世博会、G20、APEC等国际活动中,向世界展现了中国轻工中高端产品的风采。在应对国际贸易摩擦方面,造纸、自行车、饮料、电池、陶瓷、皮革、家具、家电、化妆品等行业取得了积极成效,在国际市场的竞争水平有了长足的提高。
(七)轻工业整体水平不断提高,为构建和谐社会奉献力量
增加就业,服务“三农”。1979年全国轻工业全部职工人数927万人,目前轻工规模以上企业在职员工2300万人以上,约占全国工业企业从业人数的25%;加之规模以下企业,全行业吸纳就业人数超过3700万人。众多轻工业中小企业为农民工和城市基层劳动人员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成为吸纳就业能力强的民生产业。同时,轻工业70%的行业、50%的产值涉及农副产品的深加工,2亿多农民直接受益。轻工业还为推动农业发展和提高农民的科技水平提供了大量的物资器材和技术支持,对实现农民增收,推动农业产业化,加快城镇化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企业组织结构的完善,形成了一批知名企业和企业集团。改革开放以来,轻工企业勇立改革潮头,不断发展壮大,涌现出一批行业领军企业,如海尔集团、美的集团、珠海格力、贵州茅台集团、玖龙纸业、天能集团、五粮液集团、山东晨鸣纸业、超威集团、华泰集团等。上世纪八十年代,二轻集体企业海尔、乡镇企业美的、校办工厂娃哈哈和好孩子等轻工企业,如今已发展成为极具世界影响力的企业集团。2017年,海尔、美的企业营业收入均超过2400亿元,娃哈哈营业收入近500亿元。2011年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开始评价“中国轻工业行业百强企业”时,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超过1000亿元只有2家,到2017年已有5家企业超过1000亿元。百强企业营业收入2.7万亿元,占全国轻工业的10.95% ;实现利润2458亿元,占全国轻工业的15.45%;平均营业收入265.5亿元;平均利润24.6亿元。在百强企业的示范引领下,家电、造纸、酿酒等行业,产业集中度持续提升,行业竞争力不断加强。美的、海尔、格力等15家百强家电企业,营业收入占家电行业的54.6%,利润占63.5%;玖龙、晨鸣、华泰等9家百强造纸企业,营业收入占造纸行业的23%,利润占29.4%;茅台、五粮液、洋河等8家百强酿酒企业,营业收入占酿酒行业的25.2%,利润占55.9%。轻工百强企业的快速强劲发展,为全国轻工业经济稳定运行贡献了力量。
重视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不断提高行业整体素质。发挥教育分会、行指委和人才培训中心等多元作用,促进涉轻院校所与企业的紧密融合,坚持需求导向,增强工业创意设计、产品技术工艺开发、经营管理、国际市场开拓等专业型人才培养能力;依托协会开展培训交流和技能鉴定,提高企业关键岗位持证上岗人员比例;依托国家各类人才计划,引进、培养一批高端复合型管理人才,致力造就大批优秀的企业家和企业管理人才,各行业注重引导二代民营企业家的有效承接,推动二次创业;行业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工作的组织体系和工作网络已经初步形成;通过开展全国轻工业劳动模范、先进集体、先进工作者评选表彰工作,表彰先进;从1979年开展评选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已完成七届工艺美术大师评选,共532人获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开展了“轻工大国工匠”推荐学习活动;推进轻工业职业教育培训和成果评选等将轻工业人才队伍建设推向一个新的水平。
行业和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在抗击“非典”、四川汶川和青海玉树地震、南方冰冻雨雪、甘肃舟曲特大泥石流等重大灾害过程中,轻工业积极行动,及时、准确、协调组织企业抗灾物资的生产和资源提供;赴灾区调研,反映各地抗灾情况以及行业运行情况,认真分析灾害给轻工业带来的影响,向国家有关部门提出政策建议;组织有关行业和企业开展捐赠活动,为抗灾恢复生产和保障市场供给贡献力量。积极为残疾人、老年人和妇女儿童,为各少数民族特需,为军事工业,为载人航天事业和南极探险,为国庆阅兵,重大活动焰火晚会等活动做出了默默无闻、不为人知的奉献。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和各行业协会及企业开展了服务社会的公益活动,树立了轻工业良好的社会形象。眼镜、饮料、钟表、文体、照明、乐器、日杂等行业协会结合行业特点开展形式多样公益活动,为老少边穷地区群众捐赠了大量轻工产品,培训了当地有关人员,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
二、改革开放以来轻工业发展回顾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会议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提出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以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为两个基本点”的要求,把全党工作的着力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做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自此,中国人民开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新的历史征程,40年来,轻工业在市场经济激荡中奋力向前,不断发展壮大,谱写了辉煌的篇章。回顾这段历史,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一)1979-1991年,轻工市场化起步阶段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轻工产品市场供应普遍严重短缺,为解决供需矛盾,满足市场需求,国家为扭转轻重工业比例失调和改变消费品工业紧张的状况,决定“加快轻纺工业的发展”。在1979年11月召开的全国计划会议上提出了对轻工业发展实施“六个优先”政策,即原材料、燃料、电力供应优先,挖潜、革新、改造措施优先,基本建设优先,银行贷款优先,外汇和引进技术优先,交通运输优先。这在生产资料供应十分紧张的情况下,为轻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物资保障。同时,轻工业率先推行了投资体制和商品流通体制的改革,将固定资产投资从拨款改为贷款,实现了投资渠道多元化;将生产的指令性计划变为指导性计划,逐步放开了产品的经销权,企业可以根据市场需求自主组织产品的生产和销售,促进企业从生产型向生产经营型转变;开展了以经营承包责任制为主要内容的企业改革,改革用人和分配制度;落实集体经济政策,恢复了集体企业的经营自主权。轻工业管理机构的管理职能也发生了变化,通过缩小计划管理范围,扩大市场调节比重,逐步放开了商品价格;通过下放直属企业,改组和组建行业协会和扩大地方管理权限等改革,推动轻工业从条块分割、部门管理的旧体制向开放的行业管理新体制转变,行业协会成为联系政府与企业的桥梁和纽带,承担了政府委托的部分行业管理职能。在东部沿海地区,更为开放的区域环境为轻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机遇,外商投资企业、民营企业开始崛起,显示了经济的活力。这个时期计划经济还占主导地位,但轻工业改革走在了其他工业管理部门的前列。
这一阶段主要解决了轻工消费品“有没有”的问题,其重要标志是轻工业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在市场经济的拉动和产业政策的推动下,轻工业的发展进入了快行道,商品短缺的局面得到扭转。同时,家用电器、塑料制品等新兴行业迅速崛起,电风扇、电冰箱、洗衣机等产品成为新一轮消费的热点,不仅丰富和活跃了市场,而且为轻工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1979-1991年,全国轻工系统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累计达1228亿元,12年间年平均增长22.4%。1991年,全国轻工系统实现工业总产值(1990年不变价)3333亿元,比1979年增长1.8倍, 12年间年平均增长9%。1991年,全国轻工业主要商品出口总值192亿美元,比1979年增长5.7倍,12年间年平均增长17%。
(二)1992-2012年,轻工高速发展阶段
1992年初,邓小平赴南方视察并发表谈话,重申了改革开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总结了十多年改革开放的经验教训,提出了一系列理论和实践的重要论断,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轻工业的发展受到高度重视,出现全民办轻工热潮。在国民经济调整中,一些原军工、机械、商贸等部门的企业发展轻工业生产,为轻工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力量,也改变了轻工业的组织结构,形成了大轻工的产业格局。教育和科技体制改革的深入以及技术交易市场的形成促进了科技与生产的结合,推动企业向技术创新主体演变,技术创新从单纯的技术模仿向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集成创新的方向发展。专业化生产与分工协作更加广泛,促进了区域特色经济及专业化市场的发展,具有区域特色的轻工业成为一些地方的支柱产业。利用外资的形式也更加多样,外资从单纯输出技术设备向输出技术设备和投资兴办经济实体并重的方向转变,外资和港澳台企业的数量、企业的规模和市场占有率不断扩大,形成与国内企业同台竞争的局面。国企改革广泛而深入,通过产权转让、企业上市、兼并重组等方式开展了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核心内容的企业改制工作,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得到巩固和提高。特别是1997年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明确提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明确了私营经济等非公经济的地位之后,民营企业在广东、江苏、浙江、福建等地迅速发展起来,轻工业企业的所有制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形成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格局。大型企业通过改组改制,减轻了包袱,获得了资金、技术,换发了生机与活力,企业集团发展壮大,1998年全国轻工业年销售额在20亿元以上的大型企业集团有20多家,大集团发挥了重要的引领、辐射作用。轻工业管理机构进一步转变职能,完成了从管理部门向行业管理的历史性转变。轻工业实施了名牌发展战略,开展了全面质量管理,品牌竞争日趋明显,产品品质有所提升。通过实施“以出口创汇为突破口,全面振兴轻工业”的发展战略,出口实现快速增长,出口拉动和投资拉动对轻工业经济增长起到了决定作用。但从行业整体上看,由于经济增长方式粗放,竞争优势多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产业,产品处在世界产业链的中低端,在生产规模扩大、贸易额增长的同时也付出了资源和环境的代价。
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加快了中国对外开放的历史进程,使中国成为全球经济贸易大国。国内外市场进一步开放,利用外资的规模和领域不断扩大,形式更加多样,非公经济在轻工业中的比重进一步扩大,总量超过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在对外贸易中,面对产业结构和贸易分布不合理,贸易摩擦增多,技术壁垒等问题,轻工业积极与国际贸易规则接轨,全面提升行业在世界产业链中的位置;与国际接轨的质量管理、环境管理认证体系,实现了在用标准的国际标准彩标率的阶段目标;轻工业通过培育产业集群和专业化市场,推进品牌发展战略、科技创新和标准发展战略、走出去发展战略,加速内部资源整合,形成了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企业通过加强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向结构多元化、产品品牌化、管理信息化、市场差异化、经营国际化方向发展,大型企业集团的领军作用更加明显,全行业进入了变比较型优势、外向型优势为竞争型优势、创新型优势阶段。
由此轻工业进入了全方位对外开放时期,轻工经济快速与世界接轨,对外依存度进一步提高,外向型经济特征更加突出。与此同时,轻工业对经济发展规律的认识不断加深,环境友好、社会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思想深入人心,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成为行业发展的主旋律。在政府的推动下,节能减排成为热点,淘汰落后产能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循环经济模式在重点行业推广;“两化融合”带动了产业升级,信息化技术得到广泛的应用;在优化产业布局方面,通过特色区域培育形成了100多个产业链条完整、产品特色突出的产业集群和一批辐射全国的专业化市场,全行业出现了东部地区稳步增长,中西部地区发展提速的局面,在产业转移中,各地区发挥各自长处,对口支援,实现了优势互补;企业的创新体系得到深化,大中型企业普遍建立健全了技术创新机构,集成创新和自主创新的比重增加,一些行业科技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40%,成为行业发展的主要动力源;品牌成为市场竞争的主要手段,资源优势进一步向品牌企业集中,2006年销售收入排行前500位的轻工企业整体跨上了10万亿元台阶。涌现出海尔、格力、波司登等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品牌,轻工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整体提升。
2008年,轻工业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在汇率、退税率、原材料能源价格、劳动力价格、贸易保护主义等一系列因素的冲击下,轻工业发展增速逐渐放缓。2008年工业总产值增幅比2007年同期减少4.67个百分点,实现利润增幅减少19.27个百分点,出口增幅减少4.74个百分点。不少企业经营困难,有的停产倒闭,失业人员大量增加。面对困难,轻工业坚决贯彻中央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决策部署,积极推动《促进轻纺工业健康发展》和《轻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等政策措施出台和实施。各行业积极行动,家电行业通过协助政府积极推进“家电下乡、以旧换新”,照明行业“推广高效照明产品”等措施,行业 “抱团取暖”,积极应对金融危机。经全行业顽强拼搏,有力地遏制了轻工业急剧下滑局面,至2009年轻工业整体生产经营状况全面好转,在全国工业中率先走出了金融危机的阴霾。
这一阶段,轻工业一直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主力军。2012年,全国轻工全行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累计实现工业总产值(当年价)18万亿元,比1992年增长46.83倍,年均增长21.21%;利润总额1.4万亿元,比1992年增长212倍,年均增长30.69%;出口额5075.1亿美元,比1992年增长19.49倍,年均增长16.01%。轻工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占全国工业的28.7%,工业总产值占全国的19.6%,资产总额占全国工业的14.3%,利润总额占全国工业的20.3%,从业人员占全国工业的25%,出口总额占全国出口总额的24.8%。
(三)2013-2017年,轻工步入高质量发展阶段
2013年以来,全球经济格局深度调整,国际竞争更趋激烈。我国进入全面深化改革时期,改革开放进入新的历史阶段。支撑轻工业发展的条件发生很大变化,原有的成本优势、引进技术的条件优势逐步减弱,资源和环境约束加大,经济和需求下行压力加大,出口难度增加,一些产业和订单对外转移,产业结构不合理,产品同质化严重,部分产能过剩,高端有效供给不足,科技创新能力和品牌影响力不强。我国轻工业同全国经济一样处于结构调整的阵痛期、增长速度换挡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到了转型升级、转变发展方式的关键期。从发展速度来看,2017年至2013年轻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年均增长4.53%,利润年均增长4.91%,出口年均增长1.81%分别比1992年至2012年下降16.68、25.78、14.2个百分点,轻工业也由此进入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时期。
近年来,轻工业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以供给侧改革为主线,坚持稳中求进的经济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绿色发展,品质发展,健康发展,安全发展,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创造,推动调结构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努力提高轻工产品有效供给能力和水平,促进轻工业高质量发展,为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盼继续做出重要贡献。 2017年,轻工规模以上企业主营业务收入24.25万亿元,实现利润1.59万亿元,出口额5998.44亿美元,分别比2012年增长35.14%、40.76%和18.19%。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轻工业经历了告别短缺,基本满足人民群众的消费需求,为中国和世界提供质优价廉日用消费品,逐步发展成为具有一定比较优势的产业。目前轻工业正在向着能够生产出满足美好人民生活的更高层次消费品,正在向着世界轻工强国的目标大踏步迈进。正如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
三、40年轻工业发展主要经验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轻工业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变,创造和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概括起来,主要有:
(一)党的领导是推动轻工业发展根本保证
长期以来,党和国家对轻工业和城镇集体经济的发展一直给予极大的关注和重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开放的方针和一系列政策措施,调整轻重工业比例关系,有力地推动了轻工业的新发展。从“六个优先”政策,到1980年中央再次强调“着重发展消费品生产”,并且指出“把发展消费品生产放到什么位置上,实际上是中国经济走什么道路的问题”。轻工业中的塑料、洗涤、家电、啤酒和饮料的迅速兴起和发展,造纸、制糖、皮革、盐业、陶瓷等行业的迅速改造提升,都是在党中央的方针政策支持指导下取得重大成绩的。从改革开放初期的“八字方针”到20世纪80年代集中引进先进技术设备、扩大开放和发展沿海“三来一补”合资合作等政策等和为应对金融危机国务院专题研究支持轻纺发展,出台六条政策措施和《轻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以及党的十五大、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发展集体经济的重要性等等,这些都是党和国家支持轻工业发展最生动、最直接的例证。轻工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按照党中央的部署,历经艰辛探索,走出了一条轻工及集体经济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成功之路。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指出的“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在、幸福所在。”
旗帜引领方向,道路决定命运。从40年来的实践和探索过程中,我们深深感受到,只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只有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国轻工业发展所取得的一切成绩,都是在党的领导下,经过几代人艰苦创业和艰难探索,不断战胜困难和纠正错误所取得的,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胜利成果,都是改革开放的胜利成果。进入新时代,轻工业更要坚持党的领导,以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引,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夺取新的胜利。
(二)深化改革是推动轻工业发展不竭动力
只有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才能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从轻工业的发展进程看,改革开放的40年,每个阶段的成绩都是解放思想,突破旧有思想藩篱和僵化模式才取得的,都是不断改革、不断开放才取得的,都是不断提高创新能力,依靠科技进步、结构调整和不断转变发展方式才取得的。轻工业在国内最先进行市场化改革,按照党和国家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轻工业在巩固我国基本经济制度、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改革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在管理体制方面,完全由计划经济转变为市场经济,轻工业业率先实现了由部门管理转变为行业管理,主管部门不再按系统实施管理,而是对全行业推进落实国家产业政策、规划引导、科技创新、制修订标准、培育产业集群等,依靠行业社团组织对行业发展进行组织、协调、监督、服务。
在经济成分方面,推动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释放出发展活力。改革开放的事实证明,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使轻工业和集体经济得到快速、持续、协调发展,成为世界轻工大国。改革开放前的1978年,在全国轻工系统工业总产值中,国有企业占比为55.2%,集体企业占比为44.8%,其他经济成分几乎可以忽略;如今,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经改革、改制,企业由单一所有制向投资主体和产权多元化发展,有的改制为股份合作制企业或有限公司,有的改制为联营企业,有的改制为混合所有制企业等等。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所占比重大幅下降,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占比大幅上升,有的行业98%以上为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许多企业按照《公司法》实行公司制改造,企业管理制度也在向现代化、科学化迈进。城镇集体企业从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二国营”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新型集体、合作经济组织,逐步完成了改制转型,形成了适应我国经济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新型集体经济,为轻工业和国民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在市场主体方面,轻工产品生产逐步实现了市场配置。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是企业真正成为独立的经济实体,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改革轻工价格管理体系,从1979年到1984年先后对160种小商品开放价格, 1995年列入指导性计划的产品仅剩45项,到1998年大部分国家指令性计划产品已经取消。如今轻工产品由企业根据市场需求自主定价,由市场调节价格。
所有这些改革,使轻工业在市场竞争中充分释放出其经济活力,发挥其优势,显示出巨大生命力和创造力,有力地促进了轻工业的发展。
(三)科技创新是推动轻工业发展强劲支撑
轻工业长期以来一直把依靠科技进步推动,转变发展方式,作为促进行业发展的重要抓手,通过创新体系建设、运用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环保技术、智能制造、新材料和新工艺等高新技术改造提升轻工传统产业,发展轻工新兴产业,实现跨越式和可持续发展,正在逐步打造绿色轻工。一批重大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技术改造项目顺利实施,一批关键共性技术已得到突破,一批成果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经济、社会效益显著。通过采用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材料,提高能源利用率和资源综合利用率,皮革、造纸等行业的综合消耗明显下降。创新已成为促进行业产业形态向中高端迈进,增强内生动力、提升国际竞争力和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更好地满足多样性、多层次消费需求重要的支撑。
(四)对外开放是推动轻工业发展活力源泉
对外开放不仅给企业注入了巨大的活力,而且为企业获得更多的外部资源、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创造条件。轻工业通过引进、吸收、创新,轻工产品的数量、质量,企业的技术装备水平、科技水平都大大迈进了一步,产业的整体素质也大幅提高,与国外先进水平的差距缩短,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新行业、新企业、新产品、新项目在国外资金和技术的支持下,短时间迅速发展起来。大量的合资企业的建立,使轻工业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改造和发展。外资企业的进入加剧了国内市场的竞争程度,轻工企业与国际化大企业同台竞技,促进了市场化、国际化发展,促进了企业国际竞争力提高,促进了轻工产业的转型升级。同时轻工业抓住了一些发达国家调整产业结构的机遇,有效地承接了国际的产业转移,推动我国轻工产品大规模进入国际市场,成为国际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轻工企业以国际市场为导向组织生产和经营,直接参与国际竞争,在国际范围内优先配置资源。出口产品的品种增加,质量档次水平逐步提高。如我国轻工机电产品的国际竞争能力和出口比重不断提高。不少大型企业如海尔、格力、伊利等,走出国门,在境外办厂,输出资本和技术,发展跨国经营,提高了我国轻工企业国际化经营水平。
(五)行业组织是推动行业发展重要推手
改革开放以来,轻工业最早实施市场化改革,轻工管理机构也随之进行了多次改革,各地方的轻工业管理部门也进行了相应的改革。2001年,以国家轻工业局撤销,中国轻工业联合会成立标志着轻工业的管理体制实现了由直接管理向间接管理、部门管理向行业管理的转变。中轻联是轻工业全国性、综合性的,具有服务和管理职能的工业性中介组织,授权负责管理轻工业各专业行业协会、学会、研究会、基金会等社团组织和直接管理原国家轻工业局直属事业单位。中轻联成立以后,在推动贯彻落实国家发展战略、参与制定产业政策、进行行业经济运行分析、提出政策建议、推进行业科技进步和节能减排、培育品牌、参与制定标准、深度培育产业集群、发展会展经济、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应对突发灾害、履行社会责任、强化自身建设等方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经过多年实践,轻工业已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运行新的有效的管理体制和管理体系,发挥了联结政府、行业和企业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为行业的发展提供了组织上的保证。轻工行业组织作为国家经济管理构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行业和谐发展的重要力量,在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轻工业和新型集体经济的健康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不可或缺的促进作用。
四、新时代,新任务,新使命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进入发展新时代,轻工业面临新矛盾新挑战。一是新消费需求迫切与创新能力不足的矛盾,全国轻工企业研发投入低于全国研发投入;二是中低档产品过剩与高品质产品供应不足的矛盾;三是世界轻工制造大国凸显与品牌影响力不足的矛盾;四是高质量发展与标准滞后的矛盾,轻工现行标准平均标龄7.22年,标准老化现象严重;五是劳动力供应基本充足与技能人才不足的矛盾,轻工业技能人才比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六是区域协调发展与产业集群发展不平衡的矛盾,56%的轻工产业集群分布在东部沿海,只有4.3%分布在西部地区等等。
直面经济发展新阶段,“中国制造2025”、“三品”专项行动、消费品质量提升、“一带一路”建设、传统工艺振兴等一系列国家战略正在深入实施,新一轮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交织背景下的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正在同步推动轻工业产业升级和消费升级,轻工业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供给体系质量正在迎来历史性机遇,轻工领域现代化经济体系正在培育壮大并呈现蓬勃的创新活力和生命力。大国轻工举足轻重,高质量发展已经成为新时代轻工业转型升级的主题词,轻工业规模和质量将协同提升。站在新的历史起点,面对机遇挑战,需要行业团结奋进,需要企业自强不息,更需要协会发挥作用,对行业加强服务、引领和协调。值此经济转型重大机遇,轻工业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通过创新发展、绿色发展、智慧发展和集群发展,促进轻工业规模和质量协调提升,努力实现轻工业的高质量发展。
为破解发展中的新矛盾、新问题,全力推动轻工业高质量发展,中国轻工业联合会结合行业实际组织制定了《轻工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50条)》,通过落实该行动计划,推动轻工业向创新、绿色、智慧、由大变强发展;推动食品向安全、健康、营养方向发展;推动日用消费品向智能、融合、方便、舒适方向发展;推动文教体美向文化、创意、休闲、时尚方向发展;推动完善行业服务体系、科技创新体系、质量标准品牌管理体系、人才培训体系、产业集群建设体系、重点装备支持体系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保障。
(一)贯彻落实国家战略,推动轻工业高质量发展
轻工业将深入实施“三品”战略,一是推动轻工业增加品种,在皮革、钟表、文体、陶瓷、搪瓷、工艺美术等行业,推动开发一批技术含量高、设计精美、制作精细、性能优越的轻工产品;二是推动轻工产品提升品质,在轻工全行业推动国际标准采标计划,推动国内消费品标准与国际标准对接;三是推动轻工品牌建设,通过自我培育与国际并购等多种举措,提高创新能力,提升品牌价值,突破高端市场,满足消费升级及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促进轻工业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
中轻联将在国家工信部的指导下,继续开展《升级和创新消费品指南》的编制工作,2018年将再发布100项升级和创新产品,发布《轻工业消费升级研究报告》,引导消费品工业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方向。
(二)强化科技引领,推动轻工业创新发展
坚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创新驱动战略,加快提升轻工业创新能力,引导轻工企业以消费升级为导向,为轻工业创新发展提供充足的科技动力。
继续做好中国轻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及国家科学技术奖推荐工作,开展轻工行业科技成果鉴定工作。根据科技部项目申报指南要求,组织行业内科研院所、高校和龙头企业积极申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向科技部推荐“皮革关键酶制剂及生物技术”等重点研发项目计划。加强科技集成服务工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以举办“科技大集”的形式,组织科技项目与轻工业产业集群进行对接,提高成果转化率。持续推进中国轻工业重点实验室的建设。积极推动在产业集群、重点企业建立院士、专家工作站,为轻工业创新发展提供智力支撑。
(三)推进落实“两化融合”,推动轻工业智慧发展
以推进两化深度融合为主线,大力落实“中国制造2025”。通过召开工业智能制造经验交流会等多种形式,观摩典型企业经验和做法,帮助企业和技术机构项目对接。组织年度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试点企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示范企业推荐工作,帮助企业争取两化融合专项资金支持。
推动轻工智能制造示范项目建设,推进工业互联网发展, 发布智能家居产品等团体标准;组织轻工企业实施全链条智能追溯防伪工程,建设互联型产业生态系统,推动我国轻工业走上融“智慧制造、智慧产品、智慧运营、智慧生活”于一体的智慧发展之路。
(四)加快标准修制订工作,推动轻工业品质发展
认真贯彻落实《消费品标准质量提升规划》。严格按照《标准化法》、《全国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管理办法》、《全国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考核评估办法(试行)》等一系列文件,做好标准化工作的顶层设计,提升标准编制水平,提高标准报批质量,缩短标准报批周期。认真组织指导轻工全行业实施好现行的2400余项国家标准,3200余项行业标准,每年制定出300余项新标准。按照《轻工“十三五”技术标准体系建设方案》,组织制定一批行业发展急需的标准,为保护消费者健康安全、推动产品质量提升,为轻工消费升级和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加大对国际标准的采标力度,加快在家电、照明电器、运动器材等24个领域的253项采标计划。支持团体标准发展,成立中国轻工业检验检测认证联盟,通过标准、检测、认证三方联动,保障轻工产品质量。
(五)注重环境保护,推动轻工业绿色发展
轻工业将坚持把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作为转型升级的重要着力点,积极落实绿色发展理念,引导轻工企业推行绿色设计、开发绿色产品、建设绿色工厂、打造绿色供应链。积极开展绿色制造示范试点,组织制定30项绿色设计产品标准。推进轻工业重点企业建设和申报绿色工厂、绿色设计产品。向工信部推荐重点行业清洁生产先进适用技术,向国家发改委推荐轻工行业国家重点节能技术等。在此基础上,将继续深入研究,扩大上述领域的新技术研发和推广速度,按技术成熟度逐步在轻工企业全面推广应用,努力推动轻工业实现绿色发展。
(六)优化集群建设,推动轻工业集聚发展
总结全国轻工产业集群发展模式、先进经验,引领产业集群发展方向。完善中国轻工业产业集群公共服务平台,增强服务集群企业能力和水平。帮助轻工产业集群提升建设水平,提高产业链上下游设计、制造、商务资源协同能力,推动传统产业集群向绿色智慧产业集群跃升。将在长江经济带等重点区域,选择优质产业集群,加强指导,重点培育,争取到2020年,建成30个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轻工绿色智慧产业集群,其中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3个;到2025年,建成绿色智慧产业集群100个,其中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10个,为实现轻工业高水平集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
(七)进一步扩大开放,推动轻工业国际化发展
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虽然各国贸易的总体趋势是自由化,但是贸易保护主义呈现抬头的迹象。轻工业已进入贸易摩擦的高发期,应对贸易摩擦是今后轻工业的一项艰巨任务。目前中国轻工产品出口主要以劳动密集型为主,今后在追求出口规模稳定增长的同时,在战略导向上更加重视出口产品的质量、结构、效益,逐步实现出口增长方式由出口创汇型和数量型向出口效益型和质量型转变。提高出口产品的质量、档次和附加值,保护企业知识产权、提高出口产品质量和水平,使产品从全球产业链的中低端逐步走向中高端。
在立足扩大国内市场需要的同时,着力实施“走出去”发展战略,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不断拓展国外市场,推动轻工国际产能合作。鼓励家电、皮革、食品加工、乳制品、家具、轻工机械等行业发展外向型企业,参与国际分工与合作,鼓励品牌走出去,在开放中发展,在合作中提升。发挥轻工国际产能合作企业联盟作用,建立轻工国际产能合作生态体系,推动轻工产能、装备、技术、标准的输出。发挥轻工业国际产能合作主题论坛暨产业对接会等平台作用,与中白工业园、吉布提国际自贸区等海外园区签订合作协议,举办国际会展会议,引导企业与国际同业交流与合作。
(八)深化协会改革,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保障
行业组织是市场经济重要组成部分,要得到长远发展,首先要深化改革,把握好自己的社会定位。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和各行业协会在实践中确立了一不是政府,二不是企业,而是处在政府与企业之间,以服务为宗旨,履行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等基本功能的职能定位。中轻联和各行业协会应是轻工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探索者和实践者;是全面把握行业情况,反映行业共同诉求、谋求行业发展共同利益的代表者;是整合各种力量共同推动行业增强核心竞争力和增强国际影响力的重要指导者;是推动行业自律和处理好多种矛盾利益关系的重要调节者。要始终坚持把轻工业的发展与广大会员的根本利益联系在一起,把“做大做强”当作共同事业和共同追求,紧紧围绕轻工业高质量发展这个主题,努力做好为会员、为行业、为政府的服务工作。当前协会的主要任务,就是在企业与政府之间做好各方面的服务工作。要不断完善行业服务体系,充分发挥行业组织功能作用,延长服务链条,提升服务能力。贴近行业需要,创新服务理念,提高服务质量,提升服务满意度,进一步做好组织、协调、指导等各项服务工作。在政策研究方面,积极推进国家有关轻工政策措施和产业政策的落实;在规划引导方面,组织开展轻工业“十三五”发展规划中期评估和“十四五”规划前期研究工作,积极参与行业、地方、产业集群轻工业发展区域规划的制定工作;在调查研究方面,每年组织开展行业运行、区域经济发展、协会创新发展等各类专题调研不少于10次,每年召开4次行业运行分析座谈会;在反映诉求方面,建立与发改委、国资委、工信部、商务部等有关部委信息报送直通车,及时反映政策建议每年不少于20项,报送行业信息400条以上;在注重人才培养方面,加强协会干部队伍建设,形成协会工作人才梯队,构建和谐工作团队,努力打造一支政府信赖、行业依托、会员满意、不可或缺的职业化协会工作队伍,为轻工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在加强协会党的建设方面,将党建工作作为自身建设的重中之重,贯穿于轻工业改革发展和协会自身发展全过程。扎实做好党建工作,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发扬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形成风清气正、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
东方风来满眼春!在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中国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面向两个百年的宏伟目标,我们轻工人责任重大,使命光荣!高质量发展号角已经吹响,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让人民生活更美好”为使命,奋力开创我国轻工业新局面,为轻工业高质量发展和满足人们更高层次消费需求,做出不辜负人民、不辜负时代的卓越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