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建创新服务平台,推动行业快速发展
2007-09-24 来源:中国轻工业联合会
(中国发酵工业协会)
一、发酵行业科技发展现状
发酵工业是农产品深加工中的高科技产业,主要产品包括各种氨基酸、有机酸、淀粉糖、酶制剂、酵母、多元醇、特种功能发酵制品等,属于生物制造的高新技术领域范畴,因此技术创新对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就显得尤其重要。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发酵工业在国家产业政策指导和行业技术创新的推动下,得到快速发展。2006年主要发酵产品产量900多万吨,产值达到500多亿元,平均年增长率在20%以上。其中味精产量170万吨,占世界产量的70%以上,位居世界第一位;柠檬酸及其盐和酯产量达到72万吨,出口57万吨,创汇4亿美元,其产量和贸易量均居世界第一位;淀粉糖(醇)是近年来增长最快的产品,在玉米深加工产品中产量最大,达到560万吨,产量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
发酵工业的快速增长,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行业的技术进步,新产品、新工艺、新设备、新技术的不断开发与应用。企业越来越多的重视科研开发,投入持续增长,据调查,发酵行业企业研发投入平均达到销售收入的4.5%,最高的可达10%以上。获得的专利成果数量逐年递增。
在氨基酸行业,节能新技术、有机废水的资源化综合利用技术、清洁生产新工艺方面都取得了很大成绩。如:夹点技术应用于过程系统节能;在大型发酵罐、种子罐、离心机、结晶罐、空压机等设备上使用变频器减低电耗;用不锈钢膜分离技术替代离心、沉降、蒸发、吸附等传统的分离手段,提高生产效率,降低运行成本,简化操作。
柠檬酸行业的提取工艺中,先进的色谱离交分离技术彻底代替了传统的钙盐法,提高了产品质量,简化了生产工艺,大幅度地减少了污染物的排放;连续错流变温色谱提纯技术成为柠檬酸生产的重大革新,为国内外首创,居世界领先水平,获得了中国发明专利。环保处理技术、设施得到很大提高,大部分企业能够有效利用沼气,发电、制冷、锅炉燃烧、提供给附近居民家庭使用等。
淀粉糖行业中啤酒专用糖浆的研制及生产,缓解了我国生产啤酒原料紧张的局面,进一步拓展了淀粉糖的应用领域,扩大了市场;自主研发的新型糖源固体结晶果葡糖的研制成功,使其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蔗糖代用品,为固体粉状淀粉糖走进千家万户创造了条件;玉米皮水解制结晶木糖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并在企业中得以应用。此外, 低压喷射液化设备研制及推广应用、四效、五效蒸发器的应用、多效真空板式蒸发器的应用、连续结晶技术在结晶葡萄糖的应用、新型高效酶制剂的开发应用等一大批创新成果大大降低了淀粉糖的生产成本。
功能性发酵制品科技含量高、创新型强,符合当前发展健康产业的发展方向。低聚糖类是功能性发酵制品中开发最早,品种最多,产量最大的一类,运用先进的膜分离技术分离低聚果糖、低聚异麦芽糖取得了突破;玉米芯酶法制备低聚木糖获得了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低聚异麦芽糖从50型发展到90型;辅酶Q10的成功开发打破了日本多年来的垄断;从天然酵母中提取得到的酵母β-葡聚糖在饲料、保健品、药用和化妆品中得到应用。
以上成绩的取得使我们看到了发酵工业已经形成的较为扎实、稳固的技术支撑系统,也更增强了我们通过科技创新推动行业向纵深发展的决心和信心。但是,在大好形势下我们依然清醒地认识到我国发酵行业整体来看无论在技术水平还是研发能力上与发达国家还有很大差距,生产方式比较粗放,污染高、消耗大,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低。
面对这些挑战,唯一的、也是最有效的手段依然是依靠科技进步,不断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大力开展发酵行业循环经济支撑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应用,在提高资源综合利用、降低生产成本、降低能耗、水耗、拓展新的应用领域上狠下工夫。
2006年1月召开的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胡锦涛总书记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决策,对全社会的科技创新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同时也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中国发酵工业协会对照行业发展现状,进一步理清思路、转变观念、大胆探索,提出了进一步推动发酵行业科技创新工作的基本指导思想,那就是:观念要创新、制度要创新、手段要创新。由此,协会做了更加深入细致的调查工作,广泛听取各方专家的意见和建议,经过认真分析讨论,最终确定了通过搭建发酵行业创新服务平台,整合各方资源,合力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带动行业产品结构的调整和增长方式的转变,实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行业发展方向。
二、我们的几点做法
1、搭建技术转移服务平台,集成资源,合力提升创新能力
建设发酵行业技术转移服务平台的目的一是为了促进发酵行业产、学、研的结合,逐步形成校企双方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格局,补充和完善行业技术转移服务链不足的状况;二是发挥行业协会和平台的导向作用,引导企业增加研究开发投入,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三是加快发酵行业科技项目的产权化和产业化,推动产业创新,支持与帮助企业产生、获取、使用知识产权,增强核心竞争力。
平台的建设依据如下5项基本原则进行:
一是面向需求,集成服务。立足于行业进步和企业发展的科技创新需求,科学规划和推动资源在项目创新中的合理布局,最大限度地激发和释放科研机构的潜能和活力,提高科研资源利用率。
二是整合资源,重点推荐。通过建立专家资源数据库、科技成果资源数据库和技术需求数据库进行资源整合,将优选出的科技成果和行业共性需求技术面向企业进行重点推荐。
三是技术经营,全程服务。以“技术经营”为核心拓宽技术转移服务的深度和广度,将技术转移服务发展成覆盖技术挖掘、技术开发、技术转移的知识产业。
建立“论证-转移-消化吸收-创新”完整的技术转移体系,采用灵活多变的模式和手段提供全程专业化的服务,为企业的技术后续发展提供研发及更新发展支持。
四是平等互惠,公平竞争。各组员单位一律平等,享有相同的权利和义务,公平、公正的参与招标、投标等其它相关事务。
五是完善功能,健全机制。在平台运行中不断完善和健全平台的服务功能和运行机制,使之能够提供更有效、更全面的服务,使平台运行模式更加合理。
平台的主要服务内容包括:
一是技术创新服务。以网络平台为基础,通过招投标反向集成技术资源,促进技术知识产权营销与产、学、研一体化进程。这一服务主要是针对企业的需求,组织研究力量(科研院所、大学)进行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的研发。
二是技术经营与经纪服务。主要针对已有的技术成果,为会员间的技术输入、输出、技术的组织与管理、技术服务等技术发展与转移业务,提供咨询、策划与经办服务。
三是科技政策应用服务。为会员享受国家和各地各类科技政策提供策划、咨询、培训与协助落实等相关业务服务。
四是政府科技立项服务。为平台会员申报各级政府科技计划提供立项咨询、培训和辅导,并组织科研力量完成国家重点项目及相关任务。
五是专业化咨询服务。依托协会的资源优势,为平台成员提供发酵行业各细分领域技术及市场发展情况报告。
平台的运行机制采用了招投标机制、重点推荐机制、信息共享机制、利益共享机制。
目前平台建设和运行都取得了初步成效。平台已拥有30余家科研院所和200余家发酵行业重点企业加盟,为近40家企业提供了技术转移和咨询服务,一批对整个行业技术进步有重要意义的项目通过平台得以在企业安家。如:玉米浸泡水和玉米皮的综合利用生产木糖和高蛋白酵母饲料,色谱分离葡萄糖母液中木糖、发酵法生产L-亮氨酸新工艺等技术。
为了实现平台的专业化分工,我们在现有平台成功运营的基础上又成立了依托天津科技大学生物工程学院的氨基酸平台,以及正在积极筹建中的酶制剂平台和淀粉糖平台。
发酵行业技术转移服务平台通过引入招投标机制,来实现技术交易中的逆向转移。这种机制 最大的益处在于它是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反向集成技术资源,从而实现效益最大化。此外,为了保证技术的科学性和实用性,平台还成立了专门的技术委员会,负责对引进平台的新技术、新成果进行客观真实的评价,把好的成果面向全行业的推广应用。
这种模式与传统的技术转移服务模式有很大的不同。传统的模式通常是有一堆项目,然后寻找投资人。这些项目往往离市场较远,成熟度较差,所以能够寻找到适宜投资人的困难相对较大,从而使得转化率较低。而该模式的出发点是企业的需求,企业根据市场需要选择项目,项目研究中所需要的多方技术通过技术转移服务平台实现优势互补、强强联合,构成联合舰队,协同攻关,其效率更高,成功率更大。
我们认为,这一新的服务模式的推广,对于促进技术成果的转化、加快企业技术创新具有重要的示范带动作用。
我们相信,随着业务的不断扩大,服务模式的不断成熟、完善,发酵行业技术转移服务平台必将成为推动发酵工业技术创新的一个强
有力的、必不可少的支撑。
2、加强企业主体创新机制建设,激发企业创新动力,激活行业的创新潜力
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既是企业自身发展壮大的根本动力,也是提升整个行业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为此,我们通过国家政策引导,组织实施了企业研发机构建设、重大科技攻关、循环经济示范、产品名牌建设等科技创新举措,激发企业的创新动力、提升企业创新能力,促进了企业在科技自主创新中的作用。到目前为止,我们先后在山东保龄宝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和秦皇岛骊骅淀粉有限公司分别成立了中国发酵工业协会低聚糖研发(检测)中心和中国发酵工业协会玉米生物加工循环经济研发中心,并制定了《中国发酵工业协会研发(检测)中心管理办法》。《办法》规定,协会定期对研发(检测)中心人员进行培训,不断提高科研人员水平,并积极向行业推广研发成果。
此外,我们还组织了一批有实力的科研力量和龙头企业,如:山东
鲁洲食品集团、安琪酵母有限公司、天津科技大学、江南大学等,通过产学研的结合,达到优势互补,共同申报国家重点项目(如国家863、科技支撑计划等),为解决行业内的共性及关键技术联合攻关,使整个行业的技术创新步伐扎实稳步地向前推进。
为了推动发酵行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我们还组织了“中国发酵工业循环经济支撑技术”的编写,并在全行业对这些先进、适用技术进行推广,并在行业内评选出5家循环经济示范企业和22家循环经济试点企业,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和创新动力。
以提升科研力量促品牌建设,利用品牌效应拓展国内外市场是我们的另一项重要工作。为了推动行业品牌建设,协会与政府有关部门积极沟通、协商,将淀粉糖和酵母两个行业纳入国家名牌产品评选范畴,并先后组织了这两个行业的名牌产品评选,评出了山东保龄宝、安琪酵母等7家企业的名牌产品,进行了广泛宣传和推广。这将激励企业更加重视研发工作,加大投入力度,不断推出更多更好的新产品。
3、打造全方位交流平台,助推创新成果应用
技术交流是创新成果推广应用的一个重要途径。为此我们一直致力于行业内外的互动交流,努力打造全方位的交流平台。协会积极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每年组织召开十几次专业性技术交流研讨会,如:味精、柠檬酸、乳酸、淀粉糖、果葡糖浆、多元醇、酶制剂、酵母、功能性发酵制品等技术交流研讨会,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科研机构、发酵企业、设备厂商研讨行业最新发展趋势、发布最新研究成果、聚焦行业发展热点和难点问题,使科研成果第一时间与企业见面,大大提高了新技术、新设备、新产品的应用时效,同时通过互动交流在一定程度上缩短了创新周期,避免了走弯路,不少企业由此受益。除此以外,我们还充分利用发酵工业杂志(内部刊物)和发酵协会网站拓展交流渠道和空间,使大家能在最快的时间内了解、掌握行业最新发展动态和国家的大政方针,指导企业更有效地开展科技创新。
4、加强标准建设,推动产品质量提升
目前,制标工作越来越引起企业的高度重视,“得标准者得市场”是企业对标准的深层次认识,它促使企业加大科技创新的投入,提高其行业的影响力和市场占有率。同时,就整个行业而言,通过标准制定,淘汰落后的生产技术和工艺,提升产品质量,规范行业发展。协会紧紧抓住这一契机,积极引导行业内骨干企业参与标准的修制订工作,每年约有10多项标准送审,参与制标企业达30余家。如2006年完成了《液体葡萄糖》、《麦芽糊精》、《麦芽糖饴(饴糖)》、《葡萄糖全糖粉》、《低聚麦芽糖》等12个标准(其中包括9个国家标准和3个行业标准)的起草、审查及上报工作。通过参与制标工作,企业科技人员素质和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对前沿性技术、设备有了更深入地研究,成为行业内先进技术的代表。
以上是我们在推动行业科技进步,促进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所做的一些尝试和探索。我们将努力当好政府的助手,做好政策的参谋者和执行者,以多种形式引导和帮助企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提高整个行业的竞争力,实现发酵行业的更高飞跃!
一、发酵行业科技发展现状
发酵工业是农产品深加工中的高科技产业,主要产品包括各种氨基酸、有机酸、淀粉糖、酶制剂、酵母、多元醇、特种功能发酵制品等,属于生物制造的高新技术领域范畴,因此技术创新对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就显得尤其重要。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发酵工业在国家产业政策指导和行业技术创新的推动下,得到快速发展。2006年主要发酵产品产量900多万吨,产值达到500多亿元,平均年增长率在20%以上。其中味精产量170万吨,占世界产量的70%以上,位居世界第一位;柠檬酸及其盐和酯产量达到72万吨,出口57万吨,创汇4亿美元,其产量和贸易量均居世界第一位;淀粉糖(醇)是近年来增长最快的产品,在玉米深加工产品中产量最大,达到560万吨,产量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
发酵工业的快速增长,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行业的技术进步,新产品、新工艺、新设备、新技术的不断开发与应用。企业越来越多的重视科研开发,投入持续增长,据调查,发酵行业企业研发投入平均达到销售收入的4.5%,最高的可达10%以上。获得的专利成果数量逐年递增。
在氨基酸行业,节能新技术、有机废水的资源化综合利用技术、清洁生产新工艺方面都取得了很大成绩。如:夹点技术应用于过程系统节能;在大型发酵罐、种子罐、离心机、结晶罐、空压机等设备上使用变频器减低电耗;用不锈钢膜分离技术替代离心、沉降、蒸发、吸附等传统的分离手段,提高生产效率,降低运行成本,简化操作。
柠檬酸行业的提取工艺中,先进的色谱离交分离技术彻底代替了传统的钙盐法,提高了产品质量,简化了生产工艺,大幅度地减少了污染物的排放;连续错流变温色谱提纯技术成为柠檬酸生产的重大革新,为国内外首创,居世界领先水平,获得了中国发明专利。环保处理技术、设施得到很大提高,大部分企业能够有效利用沼气,发电、制冷、锅炉燃烧、提供给附近居民家庭使用等。
淀粉糖行业中啤酒专用糖浆的研制及生产,缓解了我国生产啤酒原料紧张的局面,进一步拓展了淀粉糖的应用领域,扩大了市场;自主研发的新型糖源固体结晶果葡糖的研制成功,使其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蔗糖代用品,为固体粉状淀粉糖走进千家万户创造了条件;玉米皮水解制结晶木糖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并在企业中得以应用。此外, 低压喷射液化设备研制及推广应用、四效、五效蒸发器的应用、多效真空板式蒸发器的应用、连续结晶技术在结晶葡萄糖的应用、新型高效酶制剂的开发应用等一大批创新成果大大降低了淀粉糖的生产成本。
功能性发酵制品科技含量高、创新型强,符合当前发展健康产业的发展方向。低聚糖类是功能性发酵制品中开发最早,品种最多,产量最大的一类,运用先进的膜分离技术分离低聚果糖、低聚异麦芽糖取得了突破;玉米芯酶法制备低聚木糖获得了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低聚异麦芽糖从50型发展到90型;辅酶Q10的成功开发打破了日本多年来的垄断;从天然酵母中提取得到的酵母β-葡聚糖在饲料、保健品、药用和化妆品中得到应用。
以上成绩的取得使我们看到了发酵工业已经形成的较为扎实、稳固的技术支撑系统,也更增强了我们通过科技创新推动行业向纵深发展的决心和信心。但是,在大好形势下我们依然清醒地认识到我国发酵行业整体来看无论在技术水平还是研发能力上与发达国家还有很大差距,生产方式比较粗放,污染高、消耗大,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低。
面对这些挑战,唯一的、也是最有效的手段依然是依靠科技进步,不断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大力开展发酵行业循环经济支撑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应用,在提高资源综合利用、降低生产成本、降低能耗、水耗、拓展新的应用领域上狠下工夫。
2006年1月召开的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胡锦涛总书记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决策,对全社会的科技创新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同时也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中国发酵工业协会对照行业发展现状,进一步理清思路、转变观念、大胆探索,提出了进一步推动发酵行业科技创新工作的基本指导思想,那就是:观念要创新、制度要创新、手段要创新。由此,协会做了更加深入细致的调查工作,广泛听取各方专家的意见和建议,经过认真分析讨论,最终确定了通过搭建发酵行业创新服务平台,整合各方资源,合力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带动行业产品结构的调整和增长方式的转变,实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行业发展方向。
二、我们的几点做法
1、搭建技术转移服务平台,集成资源,合力提升创新能力
建设发酵行业技术转移服务平台的目的一是为了促进发酵行业产、学、研的结合,逐步形成校企双方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格局,补充和完善行业技术转移服务链不足的状况;二是发挥行业协会和平台的导向作用,引导企业增加研究开发投入,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三是加快发酵行业科技项目的产权化和产业化,推动产业创新,支持与帮助企业产生、获取、使用知识产权,增强核心竞争力。
平台的建设依据如下5项基本原则进行:
一是面向需求,集成服务。立足于行业进步和企业发展的科技创新需求,科学规划和推动资源在项目创新中的合理布局,最大限度地激发和释放科研机构的潜能和活力,提高科研资源利用率。
二是整合资源,重点推荐。通过建立专家资源数据库、科技成果资源数据库和技术需求数据库进行资源整合,将优选出的科技成果和行业共性需求技术面向企业进行重点推荐。
三是技术经营,全程服务。以“技术经营”为核心拓宽技术转移服务的深度和广度,将技术转移服务发展成覆盖技术挖掘、技术开发、技术转移的知识产业。
建立“论证-转移-消化吸收-创新”完整的技术转移体系,采用灵活多变的模式和手段提供全程专业化的服务,为企业的技术后续发展提供研发及更新发展支持。
四是平等互惠,公平竞争。各组员单位一律平等,享有相同的权利和义务,公平、公正的参与招标、投标等其它相关事务。
五是完善功能,健全机制。在平台运行中不断完善和健全平台的服务功能和运行机制,使之能够提供更有效、更全面的服务,使平台运行模式更加合理。
平台的主要服务内容包括:
一是技术创新服务。以网络平台为基础,通过招投标反向集成技术资源,促进技术知识产权营销与产、学、研一体化进程。这一服务主要是针对企业的需求,组织研究力量(科研院所、大学)进行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的研发。
二是技术经营与经纪服务。主要针对已有的技术成果,为会员间的技术输入、输出、技术的组织与管理、技术服务等技术发展与转移业务,提供咨询、策划与经办服务。
三是科技政策应用服务。为会员享受国家和各地各类科技政策提供策划、咨询、培训与协助落实等相关业务服务。
四是政府科技立项服务。为平台会员申报各级政府科技计划提供立项咨询、培训和辅导,并组织科研力量完成国家重点项目及相关任务。
五是专业化咨询服务。依托协会的资源优势,为平台成员提供发酵行业各细分领域技术及市场发展情况报告。
平台的运行机制采用了招投标机制、重点推荐机制、信息共享机制、利益共享机制。
目前平台建设和运行都取得了初步成效。平台已拥有30余家科研院所和200余家发酵行业重点企业加盟,为近40家企业提供了技术转移和咨询服务,一批对整个行业技术进步有重要意义的项目通过平台得以在企业安家。如:玉米浸泡水和玉米皮的综合利用生产木糖和高蛋白酵母饲料,色谱分离葡萄糖母液中木糖、发酵法生产L-亮氨酸新工艺等技术。
为了实现平台的专业化分工,我们在现有平台成功运营的基础上又成立了依托天津科技大学生物工程学院的氨基酸平台,以及正在积极筹建中的酶制剂平台和淀粉糖平台。
发酵行业技术转移服务平台通过引入招投标机制,来实现技术交易中的逆向转移。这种机制 最大的益处在于它是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反向集成技术资源,从而实现效益最大化。此外,为了保证技术的科学性和实用性,平台还成立了专门的技术委员会,负责对引进平台的新技术、新成果进行客观真实的评价,把好的成果面向全行业的推广应用。
这种模式与传统的技术转移服务模式有很大的不同。传统的模式通常是有一堆项目,然后寻找投资人。这些项目往往离市场较远,成熟度较差,所以能够寻找到适宜投资人的困难相对较大,从而使得转化率较低。而该模式的出发点是企业的需求,企业根据市场需要选择项目,项目研究中所需要的多方技术通过技术转移服务平台实现优势互补、强强联合,构成联合舰队,协同攻关,其效率更高,成功率更大。
我们认为,这一新的服务模式的推广,对于促进技术成果的转化、加快企业技术创新具有重要的示范带动作用。
我们相信,随着业务的不断扩大,服务模式的不断成熟、完善,发酵行业技术转移服务平台必将成为推动发酵工业技术创新的一个强
有力的、必不可少的支撑。
2、加强企业主体创新机制建设,激发企业创新动力,激活行业的创新潜力
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既是企业自身发展壮大的根本动力,也是提升整个行业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为此,我们通过国家政策引导,组织实施了企业研发机构建设、重大科技攻关、循环经济示范、产品名牌建设等科技创新举措,激发企业的创新动力、提升企业创新能力,促进了企业在科技自主创新中的作用。到目前为止,我们先后在山东保龄宝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和秦皇岛骊骅淀粉有限公司分别成立了中国发酵工业协会低聚糖研发(检测)中心和中国发酵工业协会玉米生物加工循环经济研发中心,并制定了《中国发酵工业协会研发(检测)中心管理办法》。《办法》规定,协会定期对研发(检测)中心人员进行培训,不断提高科研人员水平,并积极向行业推广研发成果。
此外,我们还组织了一批有实力的科研力量和龙头企业,如:山东
鲁洲食品集团、安琪酵母有限公司、天津科技大学、江南大学等,通过产学研的结合,达到优势互补,共同申报国家重点项目(如国家863、科技支撑计划等),为解决行业内的共性及关键技术联合攻关,使整个行业的技术创新步伐扎实稳步地向前推进。
为了推动发酵行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我们还组织了“中国发酵工业循环经济支撑技术”的编写,并在全行业对这些先进、适用技术进行推广,并在行业内评选出5家循环经济示范企业和22家循环经济试点企业,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和创新动力。
以提升科研力量促品牌建设,利用品牌效应拓展国内外市场是我们的另一项重要工作。为了推动行业品牌建设,协会与政府有关部门积极沟通、协商,将淀粉糖和酵母两个行业纳入国家名牌产品评选范畴,并先后组织了这两个行业的名牌产品评选,评出了山东保龄宝、安琪酵母等7家企业的名牌产品,进行了广泛宣传和推广。这将激励企业更加重视研发工作,加大投入力度,不断推出更多更好的新产品。
3、打造全方位交流平台,助推创新成果应用
技术交流是创新成果推广应用的一个重要途径。为此我们一直致力于行业内外的互动交流,努力打造全方位的交流平台。协会积极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每年组织召开十几次专业性技术交流研讨会,如:味精、柠檬酸、乳酸、淀粉糖、果葡糖浆、多元醇、酶制剂、酵母、功能性发酵制品等技术交流研讨会,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科研机构、发酵企业、设备厂商研讨行业最新发展趋势、发布最新研究成果、聚焦行业发展热点和难点问题,使科研成果第一时间与企业见面,大大提高了新技术、新设备、新产品的应用时效,同时通过互动交流在一定程度上缩短了创新周期,避免了走弯路,不少企业由此受益。除此以外,我们还充分利用发酵工业杂志(内部刊物)和发酵协会网站拓展交流渠道和空间,使大家能在最快的时间内了解、掌握行业最新发展动态和国家的大政方针,指导企业更有效地开展科技创新。
4、加强标准建设,推动产品质量提升
目前,制标工作越来越引起企业的高度重视,“得标准者得市场”是企业对标准的深层次认识,它促使企业加大科技创新的投入,提高其行业的影响力和市场占有率。同时,就整个行业而言,通过标准制定,淘汰落后的生产技术和工艺,提升产品质量,规范行业发展。协会紧紧抓住这一契机,积极引导行业内骨干企业参与标准的修制订工作,每年约有10多项标准送审,参与制标企业达30余家。如2006年完成了《液体葡萄糖》、《麦芽糊精》、《麦芽糖饴(饴糖)》、《葡萄糖全糖粉》、《低聚麦芽糖》等12个标准(其中包括9个国家标准和3个行业标准)的起草、审查及上报工作。通过参与制标工作,企业科技人员素质和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对前沿性技术、设备有了更深入地研究,成为行业内先进技术的代表。
以上是我们在推动行业科技进步,促进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所做的一些尝试和探索。我们将努力当好政府的助手,做好政策的参谋者和执行者,以多种形式引导和帮助企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提高整个行业的竞争力,实现发酵行业的更高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