栉风沐雨七十载 砥砺奋进再扬帆 ——中国轻工业礼赞新中国七十华诞
回顾70年发展历史,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1949年—1978年,轻工业从无到有起步发展;1979年—1991年,市场化改革让轻工业发展进入快车道;1992年—2012年,轻工业高速发展成为世界工厂;2013年—2019年,轻工业由大到强步入高质量发展阶段。
轻工系统工业总产值在“一五”时期的增长几乎翻了一番,利税年均增长30%;主要产品产量也大幅增长,如造纸、酿酒工业翻了一番多,日用机械增长了2.5倍。“二五”期间,经济出现负增长,经过三年调整,“三五”、“四五”分别增长9.5%和11.1%。这三个时期的利税分别为9.9%、11.8%和6.7%,都没有达到“一五”时期的水平。
这一阶段主要解决了轻工消费品“有没有”的问题,其重要标志是轻工业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在市场经济的拉动和产业政策的推动下,轻工业的发展进入了快行道,商品短缺的局面得到扭转。
全国轻工系统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累计达1228亿元,12年间年平均增长22.4%。1991年,全国轻工系统实现工业总产值(1990年不变价)3333亿元,比1979年增长1.8倍,12年间年平均增长9%。1991年,全国轻工业主要商品出口总值192亿美元,比1979年增长5.7倍,12年间年平均增长17%。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轻工业的发展受到高度重视,出现全民办轻工热潮。
1998年全国轻工业年销售额在20亿元以上的大型企业集团有20多家,大集团发挥了重要的引领、辐射作用。
2006年销售收入排行前500位的轻工企业整体跨上了10万亿元台阶。涌现出海尔、格力、波司登等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品牌,轻工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整体提升。
2008年,轻工业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在汇率、退税率、原材料(能源)价格、劳动力价格、贸易保护主义等一系列因素的冲击下,发展增速逐渐放缓。2008年轻工业总产值增幅比2007年同期减少4.67个百分点,利润增幅减少19.27个百分点,出口增幅减少4.74个百分点。不少企业经营困难,有的停产倒闭,失业人员大量增加。面对困难,轻工业坚决贯彻中央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决策部署,积极推动《促进轻纺工业健康发展》和《轻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等政策措施出台和实施。经全行业顽强拼搏,有力地遏制了轻工业急剧下滑局面,至2009年,轻工业整体生产经营状况全面好转,在全国工业中率先走出了金融危机的阴霾。
2012年,全国轻工行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累计实现工业总产值(当年价)18万亿元,比1992年增长46.83倍,年均增长21.21%;利润总额1.4万亿元,比1992年增长212倍,年均增长30.69%;出口额5075.1亿美元,比1992年增长19.49倍,年均增长16.01%。轻工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占全国工业的28.7%,工业总产值占全国的19.6%,资产总额占全国工业的14.3%,利润总额占全国工业的20.3%,从业人员占全国工业的25%,出口总额占全国出口总额的24.8%。
2013年—2017年,轻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年均增长4.53%,利润年均增长4.91%,出口年均增长1.81%,分别比1992年至2012年下降16.68%、25.78%、14.2%,轻工业也由此进入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时期。
2018年,轻工规模以上企业主营业务收入19.6万亿元,实现利润1.3万亿元,出口额6372.6亿美元,分别比2012年增长11.11%、15.08%和25.56%
70年来,轻工业发展取得辉煌成就,轻工人在党的领导下,经过几代人的共同努力,轻工业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创造出了辉煌的业绩,实现了历史性跨越,成就了世界轻工生产大国、出口大国、消费大国地位。
我国轻工业的发展经历了艰难曲折的过程。在旧中国遗留下一副烂摊子的基础上,艰苦奋斗,迅速恢复生产,通过接收官僚资本企业、实行公私合营、组建集体企业等,建成一批骨干企业,为保障供给、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努力。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和“一五”期间,轻工职工精神振奋、意气风发、不避艰险、艰苦奋斗,在创业初期很快设计生产出新中国自己的“建国瓷”、百吨轨道衡、第一批军用物资,拉出第一根钨丝,生产出第一批荧光灯、第一批铜网、第一批手表、第一批开剥的猪皮,建了第一个甘蔗育种场和第一个酒花基地,还涌现出新中国第一代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这些成绩,推动了经济建设,更给人们带来新的希望和信心。
从新中国成立初期至2018年,主要轻工产品产量呈现几十倍、上百倍甚至上千、上万倍的增长。机制纸及板纸由1949年的约11万吨增加到11660.58万吨;糖年产量由近20万吨增加到1553.99万吨;原盐由1952年的494.5万吨增加到5836.17万吨;塑料制品由2000吨增加到6042.15万吨;自行车由1.4万辆增加到7320.1万辆。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内消费品市场经历了快速发展、规模不断扩大的过程。轻工业按照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逐步向产业链两端延伸,实现由单纯生产向生产服务转化。
如今的轻工业已成为我国市场化、国际化程度最高的产业之一,传统行业得到巩固提升、新兴行业得到扶持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已经建立,各行业规模不断壮大,轻工产品的质量、产量也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到2018年,纸浆年产量由1978年的418.7万吨增加到1757万吨;合成洗涤剂由32.4万吨增加到928.5万吨;表由1744万只增加到1.37亿只;白酒由143.74万吨增加到1198.06万吨;家用电冰箱由16576台增加到7876.67万台;房间空调器由223台增加到2.05亿台;家用洗衣机由366台增加到7150.74万台;碳酸饮料由1983年的31.98万吨增加到1744.56万吨。城乡居民生活最显著的变化体现在耐用消费品的不断升级,由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自行车、缝纫机、手表“老三大件”,到上世纪九十年代的彩电、冰箱、洗衣机“新三大件”,随后科技含量更高的家电等产品又取代了“新三大件”。2017年,我国居民平均每百户耐用消费品拥有量,洗衣机、冰箱和空调分别是96.7台、98台、128.6台,而1985年仅为48.29台、6.58台和几乎没有。那些曾经一票难求的“自行车券”、“洗衣机券”、“冰箱券”彻底退出历史舞台,走进了博物馆,成为见证商品匮乏时期的历史文物。
轻工业经过70年的发展,由解放初期30多个行业发展到目前的45个行业,涵盖了日用消费品的主要方面,形成门类齐全的日用消费品生产体系。各行业规模不断壮大,经过打基础、上规模、抓质量、上水平、调整结构、竞争整合、提升水平的几个发展阶段,已经形成了由生产、经营、科研、检测、信息交流与人才培育各方面组成的完整体系,并形成产品配套、生产、物流、销售的完整产业链。生产要素配置得到进一步优化,由生产型向生产服务型转变,更加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一方面,相关行业之间相互融合,联系更加紧密,机电一体化趋势明显,传统产业应用高新技术改造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焕发了新的活力。如1949年中国缝纫机工业主要以普通家用缝纫机的维修、配套及小批量仿制为主,只有3—5家小作坊,当时产量仅4000台。现在,中国已成为世界最大的缝纫机械生产国,年产各类家用及工业用缝纫机1000万台以上,占世界总产量的75%。另一方面,建设和发展了一批新兴行业,家电、塑料、文教体育用品、羽绒制品、化妆品、装饰、礼品等,从多方面丰富了人民的生活。
经过70年的发展,中国已经确立了世界轻工生产大国和出口大国的地位,钟表、自行车、缝纫机、电池、啤酒、家具、塑料加工机械、日用陶瓷、灯具、空调、冰箱、洗衣机、微波炉、鞋、钢琴、农地膜、盐等100多种产品的产量居世界第一。家电、皮革、家具、自行车、五金制品、电池、羽绒等行业在全球具有一定国际竞争力。
新中国成立初期,旧中国遗留下来的轻工业科学技术研究机构,只有上海、重庆和兰州三个综合性工业试验所。伴随轻工业的成长,轻工业科研创新体系也迅速发展。70年来,轻工行业已经形成一支产学研相结合的自主创新研发队伍,建立了一批科研机构和相应的科研基础设施,不少行业拥有国家级、省级重点研究所。如今已创建国家重点实验室14个、国家工程实验室7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3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70个、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58个、中国轻工业重点实验室87个、中国轻工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9个。一批国家重大科技支撑计划项目、技术改造攻关项目顺利实施,造纸、塑料、发酵、酿酒、制糖、陶瓷、皮革、日化、缝制机械、轻机、家电、制笔等行业项目列入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一批重大科技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经济、社会效益显著。其中,制笔行业中性墨水、水性墨水、中油墨水和笔头用不锈钢材料、笔头精密加工设备;塑料行业基于拉伸流变的塑料高效节能加工成型技术和设备,塑料的超临界二氧化碳微发泡制备技术;日化行业新型绿色表面活性剂油脂乙氧基化物、醇醚糖苷、氧化法AEC技术;制糖行业封闭循环用水技术;皮革行业制革和毛皮加工水循环利用技术等一批关键共性技术取得突破。高性能二次电池新型电极电解质材料及相关技术等60余项科研成果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变频空调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等190余项科研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近2000项成果获中国轻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奖。
解放初期的轻工业,生产技术水平很低,设备陈旧,手工操作占很大比重。经过50年代、60年代国家投入和群众性的技术革新、技术革命活动的开展,轻工业的技术装备有了一定的提高,但总体技术水平仍然偏低。到1979年,我国轻工业的很多设备还是上世纪三、五十年代的,七十年代的很少,所谓“三五成群,七十无偶”就是对当时生产设备的概括。此后,轻工业加大技术改造引进的步伐,装备技术水平得到提升。在酿酒、制鞋、五金等劳动密集型行业加快装备升级改造,大力推进机械化、数控化、自动化、智能化设备的应用。国产轻工装备制造水平逐步提高,造纸、食品加工、塑料加工、皮革和皮革制品加工等行业装备自主化取得技术性突破,国内市场应用率明显提高,一些装备还出口到世界各国。非木纤维置换蒸煮及其废液资源化利用技术取得重大突破,首台(套)10万吨/年非木纤维制浆立式连蒸装备顺利投产,液态食品灌装,食品原料破碎、压榨、萃取、过滤处理,高精尖肉类屠宰加工装备,清洁生产关键技术,全自动高速包装设备,食品高速在线检测设备,食品污染物检测技术,食品追溯技术等关键领域取得突破进展,快速缩短了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基本满足国内轻工生产需要。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轻工业不发达,当时的传统产品中绝大多数是手工业小商品,品种单一,花色很少,质量粗劣。经过70年的发展,轻工产品不仅在数量上基本满足了消费需求,在品质上也有了大幅跃升,质量提升的背后得益于标准工作的助推。
目前,全国轻工业已有标准化技术委员会49个,分技术委员会86个,委员超过4000人,覆盖轻工绝大部分行业。轻工业现行标准5728项,其中,国家标准2423项,行业标准3215项,军用标准90项。现有轻工检测机构87家,为市场监管部门、生产企业、第三方机构、消费者提供检测服务。标准化工作管理机制更加完善,机构运转更加有效,标准的预研、规划、起草、审查、报批、宣贯、复审不断加强,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分技术委员会的筹建、管理、换届更加规范。
轻工各行业参与编制《轻工业“十三五”技术标准体系建设方案》,落实《质量提升规划》、《三品专项行动》等国家战略、规划,组织计量规范制修订;提高消费品标准,组织262项国际标准集中转化项目;编制了酿酒、发酵、陶瓷、缝制机械、自行车等重点行业标准;在36个行业,2000余项标准中,梳理了轻工军民通用标准目录,编制军品配套产品国家军用标准,为推进军民融合打下坚实的基础。编制《家用和类似用途电器安全》、《玩具安全》等系列标准和一批重点行业标准以及《学生用品安全通用要求》、《家用燃气热水器》、《儿童鞋安全技术规范》等300余项强制性国家标准,覆盖了各类轻工消费品,对产品质量安全指标限量、检测方法、评估流程、评估方法做出严格规范,如乳制品生产标准比欧盟的标准还要严格,为保护消费者健康安全提供了坚实保障。
轻工各行业积极参与标准国际化建设,增强标准国际话语权。承担了国际标准化组织秘书处6个,担任主席2人、副主席2人、秘书长5人、国际标准化注册专家150人次。主导制定国际标准75项,发布33项(ISO标准29项,IEC标准4项),参与制定国际标准300余项。这些标准的制定,为我国产品顺利进入国际市场提供了有效支撑。
新中国成立以前,我国轻工业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内陆省份分布很少,边远省份几乎是空白。经过几十年的调整,初步形成东部沿海地区轻工业持续发展,占据主导地位;中西部一些省份依靠丰富资源、劳动力成本低等方面的优势迅速崛起,发展速度很快。中西部地区在新的一轮产业转移中,承接转移作用凸显。改革开放以来,各地根据本地的自然条件、资源特点、市场条件等因素发展自己的优势产业,并逐步发展成为轻工业特色区域和产业集群。自2001年,浙江省温州市培育出首个“中国鞋都”特色区域和产业集群以来,截至2018年,共培育了275个轻工业特色区域和产业集群。主要集中在皮革、家电、家具、五金、塑料、工艺美术等39个行业,涵盖轻工87%的行业;主要分布在浙江、广东、山东、安徽、江苏等25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轻工业特色区域和产业集群推动了行业集中度的提高,特色区域和产业集群产值占轻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40%,有的集群产品生产占全国同类产品总量的50%以上。如眼镜、钟表、制笔、缝制机械等行业产业集群和特色区域产值,分别占行业总产值的90%、86%、73%、55%。眼镜行业8个集群的工业生产总值、企业数、利税、出口均占全国的90%以上。在商务部确定的我国三批179个“外贸转型升级专业型示范基地”中,涉及轻工业的共有63个;在工信部发布的八批共386个“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中,涉及轻工业的共有51个。轻工产业特色区域和产业集群的发展,成为轻工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成为助推地方经济发展的新动能,成为科技创新和结构调整的先行者,成为推动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的有效途径,成为建设特色小(城)镇的重要载体,成为轻工业以及地方政府在深化开放、发展特色区域经济的创新动力。产业集群还在促进地方社会、经济、文化、旅游的协调发展,优化产业结构、引导区域产业有序转移、促进智能制造和两化深度融合发展、推动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协同创新助推科技进步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示范作用和推动作用。
解放初期,国民经济处于恢复期,产品稀少、产量不足,人们对环境保护还没有基本的认识。由于粗放型增长方式,轻工业发展存在一些污染、低效益的问题。到了“十五”、“十一五”、“十二五”期间,轻工业逐渐转变发展方式,高度重视发展与环境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以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和发展循环经济为理念,通过落实国家节能减排政策,编制绿色制造发展规划,构建绿色化新型轻工业制造体系,以节能减排成效显著为目标,从技术创新入手,积极推广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从生产源头消减污染,走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的道路,取得积极进展。造纸、酒精、味精、柠檬酸、制革、铅蓄电池等行业,全面完成国家下达的淘汰落后指标。制革行业淘汰落后产能4000万标张,吨皮耗水量降低20%以上,化学需氧量减排30%以上,氨氮排放量减少50%以上;造纸行业淘汰落后产能3000万吨;铅蓄电池企业由1800多家减少至300多家;照明电器行业汞使用量削减近50%。造纸、塑料、家电、皮革、电池、照明电器、五金、轻机、缝制机械、陶瓷等20多个行业积极推进轻工清洁生产示范项目,取得初步成效。
通过实施绿色照明工程、能耗标识管理和节能产品认证等措施,促使企业生产绿色节能产品,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时,注重发展循环经济,综合利用各种资源。对造纸、皮革、发酵、酿酒、家用电器、塑料制品、电池、照明电器、玻璃、陶瓷等行业主要制造业的生产过程、产品销售使用、废物排放及产品回收过程等不同层面,运用循环经济原理对生产过程“减量化”、产品使用后“再利用”和废弃物“资源化”。我国造纸行业废纸回收率和废纸利用率达到了50%左右,已经超过日本、美国、加拿大和欧洲主要的造纸国家。
1949年全国轻工产品出口总额仅0.37亿美元,1978年出口创汇21.13亿美元,2018年全国轻工行业商品出口6372.63亿美元,占外贸出口总额的25.7%,比新中国成立初期增加17223倍,是改革开放初期的300多倍。在改革开放的推动下,轻工产业最早向国际化迈进,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家具、家用电器、日用陶瓷、文教体育用品、自行车、钟表、缝纫机、皮革、电光源与灯具、制笔、乐器、玩具、眼镜、羽绒等行业出口额名列世界前茅。轻工产品在世界贸易量中的比重,小家电占到80%,空调器、微波炉、羽绒服占70%,自行车占65%,日用陶瓷占60%,电冰箱、鞋占50%,洗衣机占45%。轻工产品出口到世界200多个国家和地区,我国很多轻工商品特色区域已成为国际制造中心和采购中心,成为重要的国际贸易集散地和供应地。近年来,随着轻工比较优势的变化和产业实力的增强,一般贸易比重持续上升。家电、皮革、家具、自行车、五金制品、电池、羽绒等行业成为中国在全球具有一定国际竞争力的行业。文体、陶瓷、玻璃、工艺美术、乐器、文房四宝等行业产品频繁出现在我国举办的北京奥运会及残奥会、上海世博会、G20、APEC等国际活动中,向世界展现了中国轻工中高端产品的风采。在应对国际贸易摩擦方面,造纸、自行车、饮料、电池、陶瓷、皮革、家具、家电、化妆品等行业取得了积极成效,在国际市场的竞争水平有了长足的提高。
吸纳就业服务“三农”成就显著。1952年全国轻工业全部职工人数132万人,目前轻工规模以上企业在职员工2300万人以上,约占全国工业企业从业人数的25%;加之规模以下企业,全行业吸纳就业人数超过3500万人。众多轻工业中小企业为农民工和城市基层劳动人员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成为吸纳就业能力强的民生产业。同时,轻工业70%的行业、50%的产值涉及农副产品的深加工,2亿多农民直接受益。轻工业还为推动农业发展和提高农民的科技水平提供了大量的物资器材和技术支持,对实现农民增收、推动农业产业化、加快城镇化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龙头企业发展壮大。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轻工企业勇立改革潮头,不断发展壮大,涌现出一批行业领军企业,如海尔集团、美的集团、珠海格力、贵州茅台集团、玖龙纸业、天能集团、五粮液集团、山东晨鸣纸业、超威集团、华泰集团等。上世纪八十年代,二轻集体企业海尔、乡镇企业美的、校办工厂娃哈哈和好孩子等轻工企业,如今已发展成为极具世界影响力的企业集团。2011年,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开始评价“中国轻工业行业百强企业”时,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超过1000亿元只有2家,到2018年已有5家企业超过1000亿元。2018年,轻工业百强企业营业收入2.8万亿元,占全国轻工业的14.3%;利润2822亿元,占全国轻工业的22%。在百强企业的示范引领下,家电、造纸、酿酒等行业,产业集中度持续提升,行业竞争力不断加强。美的、海尔、格力等15家百强家电企业,营业收入占家电行业的54.6%,利润占63.5%;玖龙、晨鸣、华泰等9家百强造纸企业,营业收入占造纸行业的23%,利润占29.4%;茅台、五粮液、洋河等8家百强酿酒企业,营业收入占酿酒行业的25.2%,利润占55.9%。轻工百强企业的快速强劲发展,为全国轻工业经济稳定运行贡献了力量。
为行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70年来,轻工所属各类院校,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为我国轻工业的发展培养了大量专业技术人才、经营管理人才、技术技能人才,不断提高行业整体素质,促进涉轻院校所与企业的紧密融合,坚持需求导向,增强工业创意设计、产品技术工艺开发、经营管理、国际市场开拓等专业型人才培养能力。为推动轻工业适应改革发展、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轻工业积极参加《国家职业分类大典》的制修订工作,厘清轻工行业职业名录,完善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技能人员的职业信息。依托协会开展培训交流和技能鉴定,截至2018年已经完成国家职业技能标准80多个、培训教材30多套。开展职业技能鉴定的大中专职业院校超过150所。2002年至2018年,有418763人获得了不同等级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其中有二级技师42699人,一级高级技师53236人。经过组织开展各类职业技能竞赛,推动了轻工行业从业人员学技能、学技术的热情,有314人获得全国技术能手,401人获轻工行业技术能手,17人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通过开展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和中小企业经营管理领军人才研修项目,培训了大批专业技术人才和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发挥教育分会、行指委和人才培训中心等多元作用,重视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开展全国轻工业劳动模范、先进集体、先进工作者评选表彰工作,表彰先进。从1979年开展评选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以来,已完成七届工艺美术大师评选,共532人获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开展了“轻工大国工匠”推荐学习活动。推进轻工业职业教育培训和成果评选等,将轻工业人才队伍建设推向一个新的水平。
勇担社会责任。在抗击“非典”、四川汶川和青海玉树地震、南方冰冻雨雪、甘肃舟曲特大泥石流等重大灾害过程中,轻工行业和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积极行动,及时、准确、协调组织企业抗灾物资的生产和资源提供;赴灾区调研,反映各地抗灾情况以及行业运行情况,认真分析灾害给轻工业带来的影响,向国家有关部门提出政策建议;组织有关行业和企业开展捐赠活动,为抗灾恢复生产和保障市场供给贡献力量。积极为残疾人、老年人和妇女儿童,为各少数民族特需,为军事工业,为载人航天事业和南极探险,为国庆阅兵,为重大活动焰火晚会等活动做出了默默无闻的奉献。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和各行业协会及企业开展了服务社会的公益活动,树立了轻工业良好的社会形象。眼镜、饮料、钟表、文体、照明、乐器、日杂等行业协会结合行业特点开展形式多样的公益活动,为老少边穷地区群众捐赠了大量轻工产品,培训了当地有关人员,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
助力扶贫攻坚。轻工行业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精准扶贫、脱贫攻坚的战略部署,以产业扶贫为重点,不断健全扶贫机制,强化夯实扶贫工作,组织实施落地项目,务实推进扶贫工作。据不完全统计,家电、自行车、皮革、造纸、照明、生物发酵、塑料、眼镜、钟表、乐器、文体用品、轻工机械、工业设计、认证中心等十余个行业组织,以不同形式引导企业参与产业扶贫和帮扶工作,为扶贫攻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轻工业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变,创造和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市场竞争中充分释放出经济活力,发挥优势,显示出巨大生命力和创造力。
长期以来,党和国家对轻工业和城镇集体经济的发展一直给予极大的关注和重视。在党的领导下,克服种种困难,实现了轻工业的恢复、发展和壮大,走上了一条适合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开放的方针和一系列政策措施,调整轻重工业比例关系,有力地推动了轻工业的新发展。从“六个优先”政策,到1980年中央再次强调“着重发展消费品生产”,并且指出“把发展消费品生产放到什么位置上,实际上是中国经济走什么道路的问题”。轻工业中的塑料、洗涤、家电、啤酒和饮料迅速兴起和发展,造纸、制糖、皮革、盐业、陶瓷等行业迅速改造提升,都是在党中央的方针政策支持指导下取得重大成绩的。从改革开放初期的“八字方针”到20世纪80年代集中引进先进技术设备、扩大开放和发展沿海“三来一补”合资合作等政策,为应对金融危机国务院专题研究支持轻纺发展,出台六条政策措施和《轻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以及党的十五大、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发展集体经济的重要性等,这些都是党和国家支持轻工业发展最生动、最直接的例证。党的十八大后,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轻工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按照党中央的部署,历经艰辛探索,走出了一条轻工及集体经济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成功之路。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指出的“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在、幸福所在。”
旗帜引领方向,道路决定命运。从70年来的实践和探索过程中,我们深深感受到,只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只有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国轻工业发展所取得的一切成绩,都是在党的领导下,经过几代人艰苦创业和艰难探索,不断战胜困难和纠正错误所取得的,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胜利成果,都是改革开放的胜利成果。进入新时代,轻工业更要坚持党的领导,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
解放以后,在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体制下,企业的人财物产供销完全集中在国家手中,企业无经营自主权,企业被忽视,市场被忽视,经济活动完全由计划决定。如果说这种经济模式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发挥过一定的作用,那么当我国经济进入市场经济时期,它就已成为生产力发展的障碍。只有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才能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从轻工业的发展进程看,自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以来,每个阶段的成绩都是解放思想,突破旧有思想藩篱和僵化模式才取得的,都是不断改革、不断开放才取得的,都是不断提高创新能力,依靠科技进步、结构调整和不断转变发展方式才取得的。轻工业在国内最先进行市场化改革,按照党和国家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轻工业在巩固我国基本经济制度、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改革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在管理体制方面,完全由计划经济转变为市场经济,轻工业业率先实现了由部门管理转变为行业管理,主管部门不再按系统实施管理,而是对全行业推进落实国家产业政策、规划引导、科技创新、制(修)订标准、培育产业集群等,依靠行业社团组织对行业发展进行组织、协调、监督、服务。
在经济成分方面,推动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释放出发展活力。改革开放的事实证明,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使轻工业和集体经济得到快速、持续、协调发展,成为世界轻工大国。改革开放前的1978年,在全国轻工系统工业总产值中,国有企业占比为55.2%,集体企业占比为44.8%,其他经济成分几乎可以忽略;如今,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经改革、改制,企业由单一所有制向投资主体和产权多元化发展,有的改制为股份合作制企业或有限公司,有的改制为联营企业,有的改制为混合所有制企业等。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所占比重大幅下降,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占比大幅上升,有的行业98%以上为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许多企业按照《公司法》实行公司制改造,企业管理制度也在向现代化、科学化迈进。城镇集体企业从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二国营”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新型集体、合作经济组织,逐步完成了改制转型,形成了适应我国经济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新型集体经济,为轻工业和国民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在市场主体方面,轻工产品生产逐步实现了市场配置。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使企业真正成为独立的经济实体,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改革轻工价格管理体系,从1979年到1984年先后对160种小商品开放价格,1995年列入指导性计划的产品仅剩45项,到1998年,大部分国家指令性计划产品已经取消。如今,轻工产品由企业根据市场需求自主定价,由市场调节价格。
所有这些改革,使轻工业在市场竞争中充分释放出其经济活力,发挥其优势,显示出巨大生命力和创造力,有力地促进了轻工业的发展。
轻工业长期以来一直把依靠科技进步推动转变发展方式,作为促进行业发展的重要抓手,通过创新体系建设、运用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环保技术、智能制造、新材料和新工艺等高新技术改造,提升轻工传统产业,发展轻工新兴产业,实现跨越式和可持续发展,逐步打造绿色轻工。一批重大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技术改造项目顺利实施,一批关键共性技术已得到突破,一批成果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经济、社会效益显著。通过采用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材料,提高能源利用率和资源综合利用率,皮革、造纸等行业的综合消耗明显下降。创新已成为促进行业产业形态向中高端迈进,增强内生动力、提升国际竞争力和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更好地满足多样性、多层次消费需求重要的支撑。
对外开放不仅给企业注入了巨大的活力,而且为企业获得更多的外部资源、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创造条件。轻工业通过引进、吸收、创新,轻工产品的数量、质量,企业的技术装备水平、科技水平都大大提高了一步,产业的整体素质也大幅提高,与国外先进水平的差距缩短,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新行业、新企业、新产品、新项目在国外资金和技术的支持下,短时间迅速发展起来。大量的合资企业的建立,使轻工业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改造和发展。外资企业的进入,加剧了国内市场的竞争程度,轻工企业与国际化大企业同台竞技,促进了市场化、国际化发展,促进了企业国际竞争力提高,促进了轻工产业的转型升级。同时轻工业抓住了一些发达国家调整产业结构的机遇,有效地承接了国际的产业转移,推动我国轻工产品大规模进入国际市场,成为国际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轻工企业以国际市场为导向组织生产和经营,直接参与国际竞争,在国际范围内优先配置资源。出口产品的品种增加,质量档次水平逐步提高。如我国轻工机电产品的国际竞争能力和出口比重不断提高;不少大型企业如海尔、格力、伊利等,走出国门,在境外办厂,输出资本和技术,发展跨国经营,提高了我国轻工企业国际化经营水平。
改革开放以来,轻工业最早实施市场化改革,轻工管理机构也随之进行了多次改革,各地方的轻工业管理部门也进行了相应的改革。2001年,以国家轻工业局撤销,中国轻工业联合会成立为标志,轻工业的管理体制实现了由直接管理向间接管理、部门管理向行业管理的转变。中轻联是轻工业全国性、综合性的,具有服务和管理职能的工业性中介组织,授权负责管理轻工业各专业行业协会、学会、研究会、基金会等社团组织和直接管理原国家轻工业局直属事业单位。中轻联成立以后,在推动贯彻落实国家发展战略、参与制定产业政策、进行行业经济运行分析、提出政策建议、推进行业科技进步和节能减排、培育品牌、参与制定标准、深度培育产业集群、发展会展经济、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应对突发灾害、履行社会责任、强化自身建设等方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经过多年实践,轻工业已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运行新的有效的管理体制和管理体系,发挥了联结政府、行业和企业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为行业的发展提供了组织上的保证。轻工行业组织作为国家经济管理构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行业和谐发展的重要力量,在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轻工业和新型集体经济的健康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不可或缺的促进作用。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进入新时代,轻工业面临新矛盾新挑战。一是新消费需求迫切与创新能力不足的矛盾,全国轻工企业研发投入低于全国研发投入;二是中低档产品过剩与高品质产品供应不足的矛盾;三是世界轻工制造大国地位凸显与品牌影响力不足的矛盾;四是高质量发展与标准滞后的矛盾,轻工现行标准平均标龄7.22年,标准老化现象严重;五是劳动力供应基本充足与技能人才不足的矛盾,轻工业技能人才比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六是区域协调发展与产业集群发展不平衡的矛盾,56%的轻工产业集群分布在东部沿海,只有4.3%分布在西部地区等。
直面经济发展新阶段,“三品”专项行动、消费品质量提升、传统工艺振兴等一系列国家战略以及“一带一路”建设,正在深入实施,新一轮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交织背景下的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正在同步推动轻工业产业升级和消费升级,轻工业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供给体系质量正在迎来历史性机遇,轻工领域现代化经济体系正在培育壮大并呈现蓬勃的创新活力和生命力。大国轻工举足轻重,高质量发展已经成为新时代轻工业转型升级的主题词,轻工业规模和质量将协同提升。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面对机遇挑战,需要行业团结奋进,需要企业自强不息,更需要协会发挥作用,对行业加强服务、引领和协调。值此经济转型重大机遇,轻工业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通过创新发展、绿色发展、智慧发展和集群发展,促进轻工业规模和质量协调提升,努力实现轻工业的高质量发展。
为破解发展中的新矛盾、新问题,全力推动轻工业高质量发展,中国轻工业联合会结合行业实际组织制定了《轻工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50条)》,通过落实该行动计划,推动轻工业向创新、绿色、智慧、由大变强发展;推动食品向安全、健康、营养方向发展;推动日用消费品向智能、融合、方便、舒适方向发展;推动文教体美向文化、创意、休闲、时尚方向发展;推动完善行业服务体系、科技创新体系、质量标准品牌管理体系、人才培训体系、产业集群建设体系、重点装备支持体系,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保障。
轻工业将深入实施“三品”战略,一是推动轻工业增加品种,在皮革、钟表、文体、陶瓷、搪瓷、工艺美术等行业,推动开发一批技术含量高、设计精美、制作精细、性能优越的轻工产品;二是推动轻工产品提升品质,在轻工全行业推动国际标准采标计划,推动国内消费品标准与国际标准对接;三是推动轻工品牌建设,通过自我培育与国际并购等多种举措,提高创新能力,提升品牌价值,突破高端市场,满足消费升级及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促进轻工业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
中轻联在国家工信部的指导下,继续开展《升级和创新消费品指南》编制工作,2018年再发布100项升级和创新产品,发布《轻工业消费升级研究报告》,引导消费品工业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方向。
坚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创新驱动战略,加快提升轻工业创新能力,引导轻工企业以消费升级为导向,为轻工业创新发展提供充足的科技动力。
继续做好中国轻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及国家科学技术奖推荐工作,开展轻工行业科技成果鉴定工作。根据科技部项目申报指南要求,组织行业内科研院所、高校和龙头企业积极申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向科技部推荐“皮革关键酶制剂及生物技术”等重点研发项目计划。加强科技集成服务工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以举办“科技大集”的形式,组织科技项目与轻工业产业集群进行对接,提高成果转化率。持续推进中国轻工业重点实验室的建设。积极推动在产业集群、重点企业建立院士和专家工作站,为轻工业创新发展提供智力支撑。
通过召开工业智能制造经验交流会等多种形式,观摩典型企业经验和做法,帮助企业和技术机构项目对接。组织年度“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试点企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示范企业推荐工作,帮助企业争取“两化融合”专项资金支持。
推动轻工智能制造示范项目建设,推进工业互联网发展,发布智能家居产品等团体标准;组织轻工企业实施全链条智能追溯防伪工程,建设互联型产业生态系统,推动我国轻工业走上融“智慧制造、智慧产品、智慧运营、智慧生活”于一体的智慧发展之路。
认真贯彻落实《消费品标准质量提升规划》。严格按照《标准化法》、《全国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管理办法》、《全国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考核评估办法(试行)》等一系列文件,做好标准化工作的顶层设计,提升标准编制水平,提高标准报批质量,缩短标准报批周期。认真组织、指导轻工全行业实施好现行的2400余项国家标准,3200余项行业标准,每年制定出300余项新标准。按照《轻工“十三五”技术标准体系建设方案》,组织制定一批行业发展急需的标准,为保护消费者健康安全、推动产品质量提升,为轻工消费升级和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加大对国际标准的采标力度,加快在家电、照明电器、运动器材等24个领域的253项采标计划。支持团体标准发展,成立中国轻工业检验检测认证联盟,通过标准、检测、认证三方联动,保障轻工产品质量。
轻工业将坚持把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作为转型升级的重要着力点,积极落实绿色发展理念,引导轻工企业推行绿色设计、开发绿色产品、建设绿色工厂、打造绿色供应链。积极开展绿色制造示范试点,组织制定30项绿色设计产品标准。推进轻工业重点企业建设和申报绿色工厂、绿色设计产品。向工信部推荐重点行业清洁生产先进适用技术,向国家发改委推荐轻工行业国家重点节能技术等。在此基础上,将继续深入研究,扩大上述领域的新技术研发和推广速度,按技术成熟度逐步在轻工企业全面推广应用,努力推动轻工业实现绿色发展。
总结全国轻工产业集群发展模式、先进经验,引领产业集群发展方向。完善中国轻工业产业集群公共服务平台,增强服务集群企业能力和水平。帮助轻工产业集群提升建设水平,提高产业链上下游设计、制造、商务资源协同能力,推动传统产业集群向绿色智慧产业集群跃升。将在长江经济带等重点区域,选择优质产业集群,加强指导,重点培育,争取到2020年,建成30个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轻工绿色智慧产业集群,其中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3个;到2025年,建成绿色智慧产业集群100个,其中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10个,为实现轻工业高水平集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
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虽然各国贸易的总体趋势是自由化,但是贸易保护主义呈现抬头的迹象。中国轻工业已进入国际贸易摩擦的高发期,应对贸易摩擦是今后轻工业的一项艰巨任务。目前中国轻工产品出口主要以劳动密集型为主,今后在追求出口规模稳定增长的同时,在战略导向上更加重视出口产品的质量、结构、效益,逐步实现出口增长方式由出口创汇型和数量型向出口效益型和质量型转变。提高出口产品的质量、档次和附加值,保护企业知识产权,提高出口产品质量和水平,使产品从全球产业链的中低端逐步走向中高端。
在立足扩大国内市场需要的同时,着力实施“走出去”发展战略,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不断拓展国外市场,推动轻工国际产能合作。鼓励家电、皮革、食品加工、乳制品、家具、轻工机械等行业发展外向型企业,参与国际分工与合作,鼓励品牌走出去,在开放中发展,在合作中提升。发挥轻工国际产能合作企业联盟作用,建立轻工国际产能合作生态体系,推动轻工产能、装备、技术、标准的输出。发挥轻工业国际产能合作主题论坛暨产业对接会等平台作用,与中白工业园、吉布提国际自贸区等海外园区签订合作协议,举办国际会展会议,引导企业与国际同业交流与合作。
行业组织是市场经济重要组成部分,要得到长远发展,首先要深化改革,把握好自己的社会定位。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和各行业协会在实践中确立了一不是政府,二不是企业,而是处在政府与企业之间,以服务为宗旨,履行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等基本功能的职能定位。
中轻联和各行业协会应是轻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探索者和实践者;是全面把握行业情况,反映行业共同诉求、谋求行业发展共同利益的代表者;是整合各种力量共同推动行业增强核心竞争力和增强国际影响力的重要指导者;是推动行业自律和处理好多种矛盾利益关系的重要调节者。要始终坚持把轻工业的发展与广大会员的根本利益联系在一起,把“做大做强”当作共同事业和共同追求,紧紧围绕轻工业高质量发展这个主题,努力做好为会员、为行业、为政府的服务工作。
当前,协会的主要任务,就是在企业与政府之间做好各方面的服务工作。要不断完善行业服务体系,充分发挥行业组织功能作用,延长服务链条,提升服务能力。贴近行业需要,创新服务理念,提高服务质量,提升服务满意度,进一步做好组织、协调、指导等各项服务工作。在政策研究方面,积极推进国家有关轻工政策措施和产业政策的落实;在规划引导方面,组织开展轻工业“十三五”发展规划中期评估和“十四五”规划前期研究工作,积极参与行业、地方、产业集群轻工业发展区域规划的制定工作;在调查研究方面,每年组织开展行业运行、区域经济发展、协会创新发展等各类专题调研不少于10次,每年召开4次行业运行分析座谈会;在反映诉求方面,建立与发改委、国资委、工信部、商务部等有关部委信息报送直通车,及时反映政策建议每年不少于20项,报送行业信息400条以上;在注重人才培养方面,加强协会干部队伍建设,形成协会工作人才梯队,构建和谐工作团队,努力打造一支政府信赖、行业依托、会员满意、不可或缺的职业化协会工作队伍,为轻工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在加强协会党的建设方面,将党建工作作为自身建设的重中之重,贯穿于轻工业改革发展和协会自身发展全过程。扎实做好党建工作,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发扬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形成风清气正、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
东方风来满眼春!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之际,中国进入新时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面向两个百年的宏伟目标,我们轻工人责任重大,使命光荣!高质量发展号角已经吹响,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让人民生活更美好”为使命,奋力开创我国轻工业新局面,为轻工业高质量发展和满足人们更高层次消费需求,做出不辜负人民、不辜负时代的卓越贡献!